不過,在互聯網上,很多人都不明白可控核聚變到底是什麼意思,它意味著什麼?
而這件事情在整個互聯網上的熱度很高,可控核聚變這個名詞很快就登陸了各大社交媒體平台的板塊上麵,並且很快就成為了熱點話題,並在當天中午的12點成功的成為了爆款話題,直接就引爆了整個互聯網所有人的評論。
不過大部分人都在討論什麼叫做可控核聚變,他們並不明白可控核聚變對於整個國家意味著什麼,而這時候就會有一些專家學者,不管是為了科普還是為了流量站出來向所有人解釋到底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其中解釋最清楚的就是李教授,直接通過微博向所有人解釋:
“可控核聚變,一定條件下,控製核聚變的速度和規模,以實現安全、持續、平穩的能量輸出的核聚變反應。有激光約束核聚變、磁約束核聚變等形式。具有原料充足、經濟性能優異、安全可靠、無環境汙染等優勢。
不過大家都知道技術難度極高,尚處於實驗階段
核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這種反應在太陽上已經持續了50億年。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因為太陽的原理就是核聚變反應。(核聚變反應主要借助氫同位素。核聚變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人們認識熱核聚變是從氫彈爆炸開始的。科學家們希望發明一種裝置,可以有效控製“氫彈爆炸”的過程,讓能量持續穩定的輸出。”
……
解釋完了這些之後,網友們還是更加疑惑,核聚變有什麼功能?它能夠給我們國家帶來些什麼好處?
也不明白為什麼那麼一件小事會瞬間的登陸到各大熱搜板塊上,
看著所有人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態度李教授直接就在微博上說道:
“氘在地球的海水中藏量豐富,多達40萬億噸,如果全部用於聚變反應,釋放出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幾百億年,而且反應產物是無放射性汙染的氦。另外,由於核聚變需要極高溫度,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燃料溫度下降,聚變反應就會自動中止。也就是說,聚變堆是次臨界堆,絕對不會發生類似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核裂變)電站的事故,它是安全的。因此,聚變能是一種無限的、清潔的、安全的新能源。
可控核聚變主要的方式大概有3種:引力約束、慣性約束和磁約束,目前占據主流的托卡馬克裝置屬於磁約束,主要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作為聚變燃料?
所以,你們明白為什麼我那麼激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