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推薦序 20年後的世界,中國人的世界(3 / 3)

20年後的中國與世界會發生什麼?中國的發展強盛與新的國際地位將賦予它更大的影響力。中央帝國將作為一個重要角色,參加到所有直接或間接觸及國際利益的問題中來。

中國將在2020年之前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此後它依然會持續發展,直到2030年,中國將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一個龐然大國。真是難以置信!

對中國這樣一個充滿經濟幻想的國家而言,存在著雙重挑戰:在成功應對現代化挑戰的同時,還要在這個全新的世界,承擔起引領諸多強國的國際領頭羊角色。當然,中國學得很快!

2030年,深刻的變革將等待著我們。對於中國而言,對於西方國家和其他國家而言,對於重大的國際問題而言,明天又是怎樣一幅圖景?我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明天的世界,大家都是中國人?或者都是這個孤獨星球上的一員?

我們預見到了真正的革命和重大的變化:氣候變化、人口激增、地緣政治動蕩和社會動亂、食品騷亂、全球性地緣政治變化(尤其是在北非等地)、宗教衝突、能源危機、技術突飛猛進、衛生領域發展驚人(如人類的平均壽命)……

我們將要開啟一個新的世界,在這裏,環境、科技和人類相互依存。而這個時代也必將不乏衝突、風險和危機!

與此同時,我們也將見證出現在各個領域的驚人的發展、進步和創新,它們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這個時代的危機。我們必須已經預料到,這或許是我們共同的命運,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未來。

自序 致中國讀者

這是我第一次向中國的讀者朋友介紹我自己,我感到榮幸之至。能在這裏向你們介紹我的主要著作,我同樣激動萬分!《二十年後,中國和世界》是我近期的第三部主要作品,已經在法國及歐洲其他國家出版發行,在此為中國朋友們奉上其中文譯本。

借這個機會,我由衷地感謝那些我所熱愛和珍視的人們,由衷地感謝我所熟知的和與我共過事的人們,無論你們在中國、在亞洲其他國家,還是在法國、在歐洲其他國家,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請恕我無法一一列舉,但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父母、家人、朋友以及同事。

還要感謝所有在中國接待過我的中國政府、出版社、大學教授、研究員、記者、企業領導、學生、幹部、職工、農民等等,感謝所有中國人民。感謝你們在我多次造訪中國時給予的熱情接待,我們所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那些互幫互助的歲月以及成果豐碩的交流都令我十分難忘。

我非常喜愛中國,她已經成為我旅途的重要伴侶之一,也是我的第二個家。對於中國,我保留著許多最美好的回憶。如果要問我為何對中國如此著迷,我會說,是她那美麗的風景、多樣的文化、積極的活力、開拓的勇氣以及中國人民對生活的喜愛和熱情吸引著我,讓我流連忘返。

在過去的十二年裏,我每年定期來中國旅行,拜訪中國各個省份的上百個城市和鄉鎮,從北到南,從中原到沿海。經過這麼多次旅行,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我愛這個美麗的國家和她的人民。每當我結束旅行回到法國,我總會想念中國。我為與她結緣而感到自豪。

請允許我簡單做一下自我介紹:我生於1951年的聖誕日,也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兩年之後。我在法國克利希市的一個小城鎮長大,距離法國首都巴黎15公裏遠。當時,那是一個有著森林和湖泊的美麗村莊。在一幢父母那時剛買的房子裏,我和我的家人們——母親珍妮,父親莫裏斯,三個哥哥馬塞爾、勒內和讓·雅克以及妹妹莫德,過著簡樸而幸福的生活。

在我7歲到10歲的童年時期,我們一家人經常圍坐在客廳的火爐旁。父親在鐵路部門工作,是一名機械師。他喜歡給我講故事,關於世界、法國和中國……當談到中國和美國,他總會說一些令人驚訝而又有趣的事:“走著瞧吧,中國將會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美利堅帝國終將走向衰落,甚至會在國內出現暴亂和革命”。

我總是津津有味地聽父親講這些故事,也同樣專注地觀察著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對世界很感興趣,並從人文主義的視角關注著它的演變。我一直相信,我今後的職業將與國際關係緊密相連。我想象著自己走遍世界,投身於世界人民的和平事業。也就是在這之後不久,我順利完成了大學教育,並取得了地緣政治學博士文憑,我的夢想得以實現。作為一個年輕人,我必須在工作的同時不斷學習,以實現我長久以來的心願。

正是得益於我在社會學、國際經濟學和地緣政治學等方麵的學習,我才得以達成我的目標:公正地審視我們的時代、教書、寫作、做研究以及參加國際研討會。我很幸運能來到巴黎第八大學,遇到偉大的伊夫·拉科斯特教授,是他給了我信心。他建議我首先研究國際關係,然後再研究法國和世界的中國僑民史。

而後,我的熱情已經完全超越了我的人文地理學和地緣政治學博士論文的題目。我希望拓寬我的國際視野。於是,在2000年8月,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讓·克勞德·普恰雷利一同踏上了我的首次中國之旅。對中國的第一印象至今記憶猶新:北京和上海的街道上“熱浪滾滾”,一切都那麼陌生,那麼不同!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新的世界……但我們信心十足。我們沒有絲毫不安和焦慮,感覺就像到了朋友家裏一樣,處在一個大家庭裏。

自此,我的中國之行從未停止過。我每年都會來中國兩到四次。從我第一次造訪中國開始,我就察覺到了我親眼所見的中國和多數西方媒體口中的中國之間的鴻溝。

這些中國之行激勵著我去傳播我的理論和觀點,激勵著我不斷拓寬自己的工作領域,還激勵著我撰寫更多著作來改變西方和法國對中國的看法。作為歐盟的專家,我完成了在中國的使命:推薦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增進中歐關係。

一個人作戰並不容易!你必須與先入為主的偏見、與謊言、與不斷重複的錯誤論斷作鬥爭。無論是對於最高的權利階層,還是普通的民眾階層,我的觀點在西方輿論中均不被人所接受。於是,在我的作品被人們熟知之後,我無數次通過報紙、廣播和電視節目來表達我的觀點:要以一種更公正、更坦誠的態度來審視中國和這個世界。尤其是在2008年盛大的北京奧運會期間。這一盛事正是新中國成功的標誌之一。

最近,我希望寫一本更全麵的著作,以更好地介紹“中國和世界”。我希望從社會展望學的角度,對從現在到2031年的中國和它與世界的關係做一個透視。也就是要以現有的資料為依托,將其合理地延展開來,以更好地闡釋現今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預測今後可能出現的新的地緣政治平衡。

進行地緣政治學研究的確需要有十分開放的思想和態度,但要做好地緣政治分析,同樣需要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多學科知識儲備。為了站在一個公正的視角來做地緣政治分析,我們的工作就像是在做一項大型的調研!我們必須考慮到諸多現有學科:不了解一個國家的曆史、地理、人口和風俗,對這個國家的研究就無從談起。同樣的,我們還必將涉及到貿易、金融、法律、社會學、國際衝突、觀念碰撞、媒體、社會輿論甚至心理學等多方麵的問題。

正是這種對某一主題的全麵審視使其具有公正性。也就是說,不是要做出短淺的預見,而是要把握一個國家的來龍去脈,觀察其前進的方向。

因此,我非常自豪地向您介紹這部作品,願其成為對二十年後的中國和世界的展望。

祝您閱讀愉快!

皮埃爾·皮卡爾博士

2011年12月5日,於陽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