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葉錦添:堅持高度,走出貧乏
智慧是被生活逼出來的。--葉錦添
葉錦添是個很難界定的人。二十多年來,他遊走在古典與前衛之間,帶著一份恣意妄為的輕狂,創造了多部堪稱風華絕代的經典作品。他穿最簡單的黑白素色衣服,談笑間總是溫文爾雅,腦子裏卻裝滿天馬行空的奇思異想。從服裝設計、電影美學到視覺藝術,合作過的都是大導演,拿過的都是大獎項,他不停地遊走於各個領域卻又總能得心應手。2009年,因為電視劇新版《紅樓夢》的造型設計,奇才葉錦添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堅持人性的高度,直麵夢想的曙光
1957年,葉錦添出生在香港的一個窮苦家庭。那時候,他和兄妹、父母和七八戶人家擠在一個大房子中,一家人擁有的空間就是夾層的上下木板,沒有隔牆,隻有用帷帳劃清的界線。
多年後,回憶起童年,葉錦添的臉上仍帶著微笑:"智慧是被生活逼出來的。童年時我沒有發表意見的習慣,隻是喜歡想象,個性比較自閉,和別的孩子不太一樣。"
大人們照舊為生活忙碌。他們不能了解,這個看上去悶悶的男孩子緣何會那麼狂熱地喜歡上黑色和紅色,在葉錦添的解讀中,那是悲觀的顏色。
家裏五個孩子,葉錦添排行老四。從小,他就比較喜歡奇特的東西,漫畫也喜歡特別一點的。那時,同樣喜歡畫畫的哥哥一度成為他的偶像,跟著哥哥,他開始畫畫和攝影。童年的大部分時光,他都消磨在收集和畫連環畫中。
"窮人有窮人的世界,當你真正窮的時候,確實也不知道和別人有什麼分別。我從小就養成了一種盲目高傲的性格,總是會把自己保護得好好的,對我不利的事情都充滿了防範。我很容易會架起一道裝飾性的圍牆使自己看起來獨特和出眾。窮也窮得有型有格,雖然口袋裏身無分文,但開口都是最貴的和最有品位的東西,無論怎麼樣都要去最好的咖啡廳,就是喜歡那種氣氛。"
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但兒時的興趣會極大地左右此後的方向。父母擔心兒子會走上窮畫家的人生之路,於是堅決反對他畫畫。為此,葉錦添和父母爆發了長達幾個月的衝突,直到他多年後站上奧斯卡的領獎台,他與父母的矛盾糾結才算徹底消除。作為妥協,1982年,葉錦添考入香港理工學院攝影專業,畢業後去了電影雙周刊《曝光人物》當攝影師。
在美術方麵,葉錦添始終沒有接受過太多正統訓練,但卻不妨礙他越畫越有名。後來在香港本地的一次美術大賽中,他得了幾項大獎。也正是因為這些天馬行空的畫作,他被香港電影"怪才"徐克一眼相中。1986年,吳宇森籌拍電影《英雄本色》,徐克是這部戲的監製。在徐克的力薦下,29歲的葉錦添成為該片的執行美術。在這部電影中,葉錦添為周潤發做出了一個風靡一時的經典造型"小馬哥"--牙簽、西裝、風衣和光可鑒人的發型,轟動全港。
毫無疑問,葉錦添23年前與徐克的初次邂逅讓《英雄本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雖然那僅僅是他踏入影壇後的第一份工作。與此同時,葉錦添還經常以雙重身份穿梭於不同的攝製組,在做美術指導的同時,還在報紙上開設攝影專欄。
回憶當年徐克對他的提攜,葉錦添至今心懷感激。是徐克的青睞,帶他走進了電影圈,並使他真正愛上電影藝術。葉錦添稱他與徐克的感情就像父子:"我喜歡他電影節奏上的天馬行空,他喜歡我空間感上的天馬行空,但我倆的做事風格並不一樣。"
此後與關錦鵬合作的《胭脂扣》徹底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催生了葉錦添內心對電影,從工作到喜愛再到癡迷的瘋狂曆程。
出於對西方藝術的喜愛,1987年,30歲的葉錦添背起行囊,憑著一口不流利的英語走遍整個歐洲。從最西邊的葡萄牙到東南邊的希臘愛琴海,再到東北邊的南斯拉夫,途經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奧地利等國,他度過了一個年輕藝術苦旅者最難忘的悠遊時光:一身舊軍衣,十足的探險隊造型,白天吃著麵包趕赴博物館、美術館,晚上則落腳小旅館和青年旅社。睡不了幾個小時,又興致勃勃地出發,尋找新的視野。在每天每分每秒中,說不盡的經驗,已潛入身體的記憶裏。旅行讓葉錦添找到了同類,"看著畢加索、梵高他們的畫,我就感覺是自己畫的,因為他要表達的正是我想表達的,裏麵有我自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