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奇才葉錦添:堅持高度,走出貧乏(3)(1 / 1)

正如他所說,《臥虎藏龍》對於自己而言,無論從人生還是創作角度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有人說正是因為這樣一部電影,才讓中國電影在世界上有了發言權,讓無數的華人為之驕傲和感動。然而,究竟要具備什麼素質的人,才能為奧斯卡的小金人所垂青?

在葉錦添純粹的藝術中,更讓人覺察出現實與理想的掙紮,但他的成功,正是緣於他恰恰在這兩者間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天平。在影片《臥虎藏龍》中,當發現李安抗拒在影片中注入太多的風格化時,葉錦添對於藝術的把玩就到了一個高度,他恰當地調整了創作思路,將不同於西方的古典中國畫意境融入其中,用現代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氛圍營造的觀念來潛移默化地影響李安。最終《臥虎藏龍》也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等榮譽,難怪李安會成為葉錦添生命中難得的知己。

傲立精英文化的尖端,尋求藝術的共鳴

葉錦添的服裝作品不僅麵貌豐富,而且橫跨各種藝術形式,包括電影、舞蹈歌劇、戲劇、戲曲、傳統樂舞、音樂劇場等。而他的創造靈感,到底從何而來?

答案很簡單,他是個愛書之人。

葉錦添的書架足以讓每一個愛書的人又羨又妒。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早至遠古神話,近到當代藝術,種類涵蓋詩歌小說、建築戲曲……他酷愛漫畫,常會從漫畫中獲得很多靈感,但同時他也是新東方美學的詮釋者,其藝術始終離不開古色古香的東方韻味,談起戲曲來頭頭是道。有一段時間,他悉心研究戲曲,從京劇上溯至昆曲,查閱戲曲源流。為工作需要,他還特別收藏題材偏門的書,"事實上某些領域內的專業書籍,在我的工作中也用得到。例如做船的書,拍《赤壁》時要做船,我們要計算浮力,研究船怎麼壓在水麵上,這牽扯到整個設計的可能性,需要很多專業知識。"

喜歡刨根問底,是葉錦添為人處世的一大特色。為此他買了許多百科全書類型的書,包羅天文地理。他甚至專門到日本去尋找有關城堡設計的書,研究攻守雙方的戰鬥、城堡每個地方的功能。

從藝術的道路一路走來,葉錦添也從讀書人變成一個著作頗豐的作者,從《繁花》、《流白》到《神思陌路》,他笑言自己與書是"共生關係":"很多人看書是為了豐富自己寫作的天空,我不是,我看什麼有感覺都會去做。"他看文字,便製造文字;他看技術,便製造技術;他看影像,便製造影像;他讀書,自己也寫書。

2009年6月,葉錦添在剛剛出版的《神思陌路--葉錦添的創意美學》中,提出了"告別文字、圖像勝出"的圖像時代宣言,未來世界裏,"圖像"才是全球共通的語言。另一方麵,他也在回憶中細數成名前的心路曆程,"比如孤獨、被忽略的童年,文化失根的香港,歐洲流浪,為了創作來到台灣,曾經三餐不繼、住在木板隔間出租公寓裏,但我始終不變的是,堅持高度、堅持視野,最後終於走出貧乏。"

真正的藝術,當然不會被輕易埋沒。2006年,葉錦添在馮小剛導演的電影《夜宴》擔任藝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2008年,他又在吳宇森的電影《赤壁》擔任美術指導、服裝造型設計。《赤壁》之後,正好趕在下一部電影前有4個月的空檔期,於是接手新版《紅樓夢》。

醉心藝術,但葉錦添的日子並不寧靜。多年來,從《大明宮詞》、《橘子紅了》、《射雕英雄傳》、《無極》、《夜宴》、《赤壁》,到如今的新版《紅樓夢》,葉錦添的服裝造型一直飽受爭議。對此,處於爭議旋渦中心的葉錦添很坦然:"我一直在強調,不論誰設計新版《紅樓夢》,不管設計成什麼樣,都會被批評。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單純的、純粹的。我處於精英文化的尖端,為了滿足那些每天看很多世界藝術品的人,必須走得更快。藝術是整體的,現在隻是一個過渡期,我相信,觀眾一定會喜歡我們耗費了大量心血做出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