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夜宴下(3 / 3)

易風觀察著少女的表情和眼神,她的眼神很清澈心跳很平穩,呼吸也十分正常。並且她的答案並沒有錯,東贏女子從小便穿著和服,和服的款式決定了她們的行走方式。就如從北宋末年興起的女人裹足一樣,這是對女人的一種約束和束縛,當你看到一個女子走路的姿態時,就可以判斷出她的身份。同樣東贏女子走路的特點就是大腿不動小腿動。

易風點了點頭道:“你舞蹈是跟誰學的。”

劍微笑道:“我的舞蹈老師也是東贏人,她對我很好,是一位慈祥的長者。”

易風道:“今天最後一隻舞也是她教你的嗎?”劍點了點頭。

易風又的道:“那你知道這隻舞蹈的名字和用處嗎?”

劍回道:“我聽我的老師說這隻舞叫做風liu舞,它在東贏是用來祭祀,祈禱,祈福時跳的舞蹈。”

易風麵無表情的道:“那你今天怎麼想起跳這隻舞,不知道這也超度亡魂時跳的舞嗎?”

劍有些羞澀的道:“知道,不過我隻有這隻舞跳的最好。”

易風聽到劍的話心頭一蕩,曾幾何時也有一位少女滿麵嬌紅的對自己說:“我隻有這隻舞跳的最好。”

少女看著易風直勾勾的盯著自己不由的紅霞滿麵,然後她深出白皙嬌嫩的柔荑...

關於風liu舞以及日本的一些古典文化

近世初期,時常舉行禦靈會以祭拜在戰亂中死於非命的人,後來禦靈會便發展成風行全國的風liu舞。而所謂的歌舞伎舞,則是以風liu舞為基礎,所發展形成的一種不帶麵具,動作整齊劃一,和中世紀舞蹈不同的舞台藝術。和本書的風liu舞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於歌舞伎發展起源的故事,有心的讀者可以在這裏找到上文的一些伏筆。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藝術,起源於17世紀江戶初期。近400年來與能樂,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的始主是日本婦孺皆知的美女阿國。她是根島縣出雲大社巫女為修繕神社,她在京都鬧市搭戲棚,表演。這本是表演宗教的舞蹈,阿國卻一改舊程序。主動加入了現實生活中詼諧情節,演出引起了轟動。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充實,完善。從民間傳人宮廷,漸漸成為了獨具風格的表演藝術歌舞伎。

日本各地的女優紛紛效仿阿國演出歌舞伎,一些武士為爭奪女優大打出手,甚至互相廝殺。1629年,德川幕府以敗壞風氣罪禁止歌舞伎演出。直到1653年,才容許隻有男子演出的“野郎歌舞伎”。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稱為“女形”。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種古典戲劇更受歡迎。近幾年來又產生了不少新的劇本和製作,歌舞伎與中國京劇素有"東方藝術傳統姐妹花‘之稱。晚清詩人黃遵憲在中讚美道:“玉蕭聲裏錦屏舒,鐵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癡情兒女淚,一齊彈與看芝居。”

日本歌舞伎也曾多次到我國訪問演出,雖然我們聽不懂他高度風格話的舞台語言。但它強調戲曲效果的姿勢,動作以及它的擺架子,玩特技和誇張出場,快速變裝,神奇的轉變。這些都是欣賞歌舞伎表演的樂趣所在。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