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主要見於傷寒,副傷寒,勾端螺旋體及流感等。
(1)預防措施
濕溫的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發現病人,及早隔離。
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尤其是病人的餐具,用品,糞便的消毒。
及時進行傷寒二聯菌苗的預防接種。
(2)治療方法
濕溫表現出的症狀有9種,應該依據不同的症狀采取不同的應急方法。
第一種症狀:邪遏衛氣惡寒少許,身熱不揚,午後熱多較甚,頭重如裹,身困肢倦,胸悶脘痞,苔白膩,脈濡數。
治法為:宣肺化濕。
治療方藥為:霍樸夏苓湯。霍香10克、半夏12克、赤苓12克、厚樸12克、杏仁(打)15克、生薏苡仁24克、蔻仁5克、豬苓9克、澤瀉9克、淡豆豉15克,水煎服。
注意事項:該病初期忌用辛溫發汗,苦寒攻下,滋陰養液。
第二種症狀:邪阻膜原寒熱往來,寒甚熱微,身痛有汗,手足酸楚,嘔逆脹滿,苔膩,脈緩。
治法為:疏利透達膜原濕濁。
治療方藥為:雷氏宣透膜原法。厚樸9克、檳榔12克、草果仁9克、黃芩12克、甘草6克、霍香9克、半夏12克,水煎服。
第三種症狀:濕濁蒙蔽,泌別失司熱蒸頭脹,嘔逆神迷,小便不通,渴不多飲,苔白膩。
治法為:芳香開竅,淡滲利濕。
治療方藥為:茯苓皮湯衝服蘇合香丸(有成藥)。茯苓皮24克、生苡仁24克、豬苓12克、大腹皮15克、白通草15克、淡竹葉10克,水煎服。
第四種症狀:濕阻腸道,傳導失司神識昏蒙,少腹硬滿,大便不通,苔垢膩。
治法為:宣通氣機,清化濕熱。
治療方藥為:宣清導濁湯。茯苓24克、豬苓24克、寒水石30克、晚蠶砂20克、皂莢子15克、水煎服,大便通為度。
第五種症狀:濕熱蘊毒發熱口渴,胸悶腹長,肢倦怠,咽腫溲赤,或身目發黃,苔黃膩。
治法為:解毒化濕。
治療方藥為:甘露消毒丹。滑石30克、茵陳24克、黃芩12克、石菖蒲12克、川貝10克、木通10克,霍香、射幹、連翹、薄荷、蔻仁各9克,水煎服。
第六種症狀:濕熱中阻發熱汗出不解,口渴不欲飲,脘痞嘔惡,苔黃滑膩,脈濡數。
治法為:苦辛通降。
治療方藥為:王氏連樸飲。
川楝9克、厚樸10克、石菖蒲9克、半夏9克(醋炒)、淡豆豉,梔子各15克,水煎服。
第七種症狀:濕熱釀痰,蒙閉心竅身熱不退,朝輕暮重,神識昏蒙,時清時昧,時或譫語,苔白膩,脈滑數。
治法為:清熱化濕,豁痰開敝。
治療方藥為:菖蒲鬱金湯。菖蒲15克、鬱金10克、砂山梔12克、連翹10克、木通10克、鮮竹葉15克、丹皮15克、竹瀝25克、燈蕊10克,水煎服,另口服玉樞丹3克。
第八種症狀:化燥入血灼熱煩躁,便下鮮血,舌質紅降。
治法為:涼血解毒。
治療方藥為:犀角地黃湯加味。犀角6克(可用水牛角30克代),赤芍12克、丹皮18克、生地黃24克、白芽根20克、地榆10克、槐花10克,水煎服。
第九種症狀:餘邪未淨脘中微悶,知饑不食,身熱不退。
治法為:輕清芳化,滌除餘邪。
治療方藥為:五葉蘆根湯。霍香6克、薄荷10克、荷葉10克、佩蘭葉15克、枇杷葉10克、蘆根15克、冬瓜仁18克,水煎服。
3、痢疾的預防與中醫治療痢疾以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多發於夏秋天節。該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丹溪心法》指出:“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傳染相似。”
該病往往由於外感濕熱暑疫,內傷飲食生冷所致。外感者,暑濕邪毒之邪侵犯腸胃,濕熱鬱蒸或疫毒彌漫,氣血阻滯,與暑濕疫毒相搏,化為膿血而成濕熱痢或疫毒痢,濕熱傷於氣分者為白痢,傷於血分者為赤痢,氣血俱傷為赤白痢。內傷飲者,飲食不節或誤食不潔之物,若其人平素好食肥甘厚味,釀生濕熱,濕熱內蘊,腑氣壅阻,氣血凝滯,化為膿血則成濕熱痢;若濕熱內鬱不清,陰血受損則成了虛寒痢;若其人平素欲食生冷瓜果,脾胃被傷,運化失司,水濕內停,中陽受困,寒濕積滯,壅塞腸中,氣血受阻,氣滯血瘀,與腸中腐濁之氣相搏,化為膿血而成寒濕痢;若治痢過用寒涼,克伐中陽,又易成為虛寒痢。若久痢傷正,胃不納食,又成為噤口痢,如痢疾遷延,正虛邪戀又可出現時愈時發的休息痢。
(1)預防措施
痢疾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幾條:
一是注意飲食衛生,少食生冷瓜果,厚味肥甘,勿食不潔之物。
二是流行季節,堅持每天用洗滌靈洗潔餐具。
三是早發現,早隔離,對病人解便場所進行徹底消毒。
(2)應急治療方法
針對不同的痢疾種類,應該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①濕熱痢該病症狀是:下痢赤白相雜,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數。
治法為:清熱解毒、調氣行血。
治療方藥為:潔古芍藥湯加味。黃連9克、黃芩18克、大黃3克、芍藥15克、甘草9克、厚樸9克、木香12克、檳榔9克、當歸9克、肉桂3克,水煎服。
②疫毒痢該病發病急驟,痢下鮮紫膿血,腹痛劇烈,裏急後重明顯,壯熱煩躁,舌質紅降,苔黃燥,脈滑散。
治法為:清熱涼血解毒。
治療方藥為:白頭翁湯加味。白頭翁15克、黃連12克、秦皮10克、黃柏9克、銀花20克、黃芩18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地榆12克、貫眾12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