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夏天氣的中醫保健(7)(1 / 3)

(3)少吃寒涼,適當進溫食夏日炎炎,人們為了解暑,多喜吃冷飲和冷食。但夏天飲食不能貪圖一時涼快,過食生冷會使腹中受寒,而應少食生冷食物,少冷飲,特別是冰凍食品。因生冷食物病寒性之物,而夏天生理狀態是人體陽氣外浮,體內包括脾胃陽氣弱虛,暑熱會減弱胃腸功能,若過多進冷食,冷飲,特別是冰鎮飲料,則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泄瀉、腹痛發生。相反適當進溫食有利於人體健康,這也是所謂“春夏養陽”的一個方麵。溫食一是指食物溫度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熱,以微溫為好;二是溫性食物性味偏溫,即包括辛味食品,如生薑、大蒜等,尤其是長夏濕氣重時,服食溫性食品有益於助長陽氣祛寒。

(4)食宜清淡,不宜過飽夏天氣溫高,胃腺分泌功能減弱,因而常出現消化力減弱、食欲不振現象。因此,夏天飲食應以清淡、富有營養、助消化的食物為佳,如豆製品、蛋類、乳類、雞、魚、新鮮蔬菜瓜果等,避免吃粘膩難以消化的食物,勿過飽過饑。油膩食品會增加血液酸度,以及血中膽固醇含量。在飲食方麵,細糧與粗糧要適當配搭吃,葷食與蔬菜配製要合理,一般以青菜、瓜類、豆類等蔬菜為主,輔以葷食,有助於脾胃功能的增強。肉類以豬瘦肉、牛肉、鴨肉及魚蝦類為好。不能暴飲暴食,尤其晚餐更不應飽食,特別是老人、小孩,消化力本來不強,夏天就更差,吃得過飽,容易導致胃腸疾病。

(5)合理補充水分、無機鹽、維生素和蛋白質因為夏天是一年中人體代謝最旺盛的季節,也是營養消耗量最大的季節,如果不及時補充會導致體液失調、代謝紊亂,所以,夏天也要進補。中醫學有“補在三伏”的說法。

因此,要在保持體內營養平衡和水與電解質平衡的前提下,加強飲食營養補充,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在飲食結構上選用熱量小而含有豐富維生素和電解質的飲食較為適宜。

夏天由於大量出汗,不僅體內水分不斷喪失,而且體內鹽分也大量排出,因此,夏天要及時補水補鹽。應多喝水,並適量飲些淡鹽水,但切忌飲水過多,以免增加心髒和消化係統的負擔。一般而言,水分的補充最好是少量、多次,這樣可使體內排汗減慢,減少人體水分的蒸發量;鈉的補充,要看出汗多少而定,如果一個人工作8小時,出汗量不超過4毫升,則每天從食物中攝取18克食鹽就可以,若出汗量超過6毫升,則需要另從飲料中補充;多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或豆製品、海帶、蛋類等可補充流失的鉀鹽。

由於夏天人體代謝機能旺盛,體內蛋白質分解加快,常處於蛋白質缺乏狀態,所以,要常吃些富含優質蛋白質而又助於消化的食品,如蛋類、魚類及含脂肪少的肉類、豆製品等。因此,夏天飲食宜注重選擇綠豆、白扁豆、西瓜、荔枝、蕎麥、大棗、獵肚、豬肉、牛肉、牛肚、雞肉、鴿肉、鵪肉及鯽魚、蜂乳、蜂蜜、鴨肉、牛乳、鵝肉、豆漿、甘蔗、梨等。

在夏天人體維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標準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而維生素B1、B2、C、A、E等,對提高耐熱能力和體力有一定作用。因此,在夏天可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西紅柿、西瓜、甜瓜、水蜜桃、李子、楊梅等,這些都富含維生素C。另外,還需多吃些含維生素B的糧穀類、豆類、動物內髒、瘦肉、蛋類食品等。

(6)適當進食消暑滲濕食品夏天主要是暑濕為患,此時適當吃些清暑利水滲濕的食物有助於緩解暑濕帶來的人體不適,預防中暑。而且因天熱,人們喜冷飲,飲水多,外濕入內,易造成水濕困擾,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就會導致胃腸及全身不適,產生如肢體乏力等症狀。常見消暑利水滲濕的食物有綠豆、米仁、綠豆、菊花、赤豆、百合、綠茶、冬瓜、絲瓜、荷葉等,而常喝綠豆湯、紅豆湯、綠茶、菊花茶、金銀花茶、酸梅湯等都能滲濕清熱。

2、夏天6節氣飲食養生的要求夏天6節氣氣候炎熱,對養生的飲食要求如下:

(1)注意補充營養素

①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因為在高溫條件下,人體組織蛋白分解增加,尿中肌酐和氮排出增多,從而易引起負氮平衡,因此,蛋白質的攝取量應在平常的基礎上增加10%~15%,每天的供給量須達100克左右,並注意補充賴氨酸。而蛋白質以魚、肉、蛋、奶和豆類中的蛋白質為好。

②補充維生素

因為在熱環境下維生素代謝增加,加上汗液排出水溶性維生素增多(尤其是維生素C),極易造成維生素含量的不足。有人測定,每毫升汗液中維生素C可達10微克,如果排汗5毫升將損失50微克,因此夏天人體維生素的需要量比普通標準要高1倍以上。

大劑量維生素B\-1、B\-2、C乃至維生素A、E等,對提高耐熱能力和體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鮮蔬菜及夏熟水果(如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桃子、李子等)含維生素C極為豐富,維生素B族在糧穀類、豆類、動物肝髒、瘦肉、蛋類中含量較多,故在夏天6節氣人們可適當多吃這些食物,亦可適當口服些酵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