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探險石磨溝(1 / 3)

深邃神秘的“無名洞”看起來似乎深不可測,洞穴時寬時窄而又非常的平坦,最令人驚異的是已經走了十多分鍾,它的走向卻依然呈現為一條直線。

突然,走在最前麵的邢亮停下了腳步,有些興奮的向著身後邊喊道:“華哥,小宇,你們快來,看看這是什麼?”

緊走了幾步,馮華和周天宇來到了邢亮身邊。在手電筒光束的照射下,他們驚喜地看到洞穴兩邊的石壁上留有明顯的人工斧鑿的痕跡,看來這次探險可能會有所收獲。果然,在又往前行了二、三十米後,一扇寬約3米,高約4米的大石門出現在他們的麵前……

馮華、邢亮和周天宇進入深山老林已經是第五天了,進入石磨溝也已經整整一天一夜。一路上,雖然長白山那巍峨綺麗的雄偉山勢、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自然多彩的垂直景觀帶,讓他們一次又一次的為這優美神奇、風光秀麗的關東第一山如醉如癡,讚歎不已,但是這一切還都不能滿足三個年輕人探幽尋秘的好奇心。他們還是決定要在這最後的兩日裏,去一趟當地人談之色變、畏而遠之,很少有人敢涉足其中的石磨溝。

雖然馮華、邢亮和周天宇野外探險裝備帶得相當齊全,可他們並不是什麼科學考察隊,或是什麼地質勘查隊,隻不過是三個年輕人心血來潮的一次探險旅遊。

這三個人年齡相仿,大約都是二十六、七歲的樣子。身穿迷彩服的青年叫邢亮。他生得腰圓膀寬,體格健壯;濃黑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黝黑的皮膚,結實的肌肉,憨厚的神態,永遠讓人感到力量,感到踏實,感到安全。

被邢亮和周天宇叫做“華哥”的那個年輕人叫馮華,他中等身材,長相俊秀,一雙烏黑的眸子,在寧靜的時候好似會射出如流火一般的智慧光輝,好像在熟思、又好像在探尋的樣子;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那明亮的雙眸,流露出的熱切和真情,讓你信任,讓你感動。雖然馮華看起來文文靜靜,但他卻是三個人中名副其實的大哥。不僅是年齡最長(其實也就大上半歲多一點兒),而且馮華的為人處世,以及他的學識和見解也都讓周、邢二人從心底裏感到信任和佩服。

周天宇是三個人中最小的一個,他身材頎長,略顯瘦弱,生得眉清目秀,咋一看給人一種書生氣的感覺;可當你看到他靈活矯健的步伐,配上那一身得體的運動服、棒球帽,雄姿英發,又會讓人疑惑他是個職業棒球運動員。

他們三人的父輩都是當年在長白山林區插隊的知青,都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獻給了這片富饒廣袤的黑土地。後來在返城回鄉的浪潮中,馮華和周天宇的父母為了孩子能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想方設法帶著他們回到了渤海之濱的故鄉。而邢亮一家由於他母親是當地人,他們就理所當然地在這塊黑土地上落了戶生了根。

三個人的成長經曆不盡相同,馮華和周天宇並沒有辜負父母的殷切期望,從步入小學校門到大學畢業,他們一直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邢亮高中畢業後因為沒考上大學,就參了軍,在部隊裏鍛煉了幾年後,轉業回到林業局,如今已是林區保衛處的科長。分開後的這些年,三個人雖然不像童年時代那樣經常在一塊玩耍打鬧,卻也一直沒有斷了聯係。馮華、周天宇在同一個城市裏,小學、中學又都在同一個學校,而且是在同一個班級,雖然上大學時,一個學了文一個學了工,友誼卻是越來越深。加之倆人又有許多共同的愛好,如旅遊、體育、攝影和電腦等,彼此之間可以說無話不談,稱得上是莫逆之交。他們雖然與邢亮分開了,但三人之間有著父子兩代的情誼,加上這些年來,邢亮也曾多次跟著父母回來探親。數度相聚,誌同道合,讓他們之間的友誼一如往昔般的深厚純真,頗有一種“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味道。

這次聚會是三個人早已約定好了的。大學畢業後,喜歡旅遊的馮華、周天宇因工作繁忙,就一直沒得機會痛痛快快地出去玩兒一回。這次經過精心準備策劃,他們同時向單位請休年假,登上了北行的列車。一方麵去看望邢伯伯一家,看一看當年他們父一輩戰天鬥地的地方,看一看他們童年曾經生活過的那片土地;一方麵也是要好好的在長白山玩兒一次,放鬆一下因工作緊張而顯得有些疲憊的身心。

在林業局,小哥兒倆受到了熱情地款待。已經擔任林業局黨委書記的邢伯伯告訴他們,這不僅僅是出於對故人之子的待客之道,作為一種企業文化,林業局規定:隻要是當年曾經在林場待過的知青、或是他們的家屬重溫故土,回到林區都要好好地接待。當然,這次邢亮被指定來陪同他們,也算是一種公私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