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槿雖然下半年一直在北京,但陳雲芝這裏並不冷清,因為妞妞和舟舟隻要周末回來,都會來村裏看看她,住她這裏一晚。
孩子精力旺盛,你覺得來回騎自行車多折騰,倆孩子就跟玩一樣,說說笑笑就騎著自行車跑回村裏了,陳雲芝時常感慨家裏有輛車就是方便。
舟舟因為高三的緣故,回鎮上的次數並不算多,妞妞活力四射,幾乎每周都回來,周五晚上騎自行車風風火火到村裏,周日下午再風風火火騎自行車回鎮上,在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妞妞常常覺得農村好玩的地方比鎮子上要多的多。
其他時間就算孩子們不在,陳雲芝也時常和沈敏敏互相串門聊天,彼此做著針線活閑扯幾句舊事,聽聽收音機,一天也就這麼過去了。
如今蕭槿回來,把圓圓也帶回來了,家裏就更熱鬧了。
自從蕭家日子好起來,家裏也添置不少生活用品,比如現在用的這個柴火爐,更安全一些,隻要添柴,一邊燒水的同時也能圍坐在旁邊烤花生烤紅薯,還有一個冒煙筒順著門口往外飄,不會熏到家裏。
大家圍坐在旁邊暖暖和和的喝茶聊天,比從前跟冰天雪地一樣的家裏完全不一樣,除了柴火爐,還有暖水袋,陳雲芝特意給暖水袋縫了一個保護套,這樣放在懷裏不那麼燙又能長時間保溫,灌一壺進去,比那個吊水瓶製作的暖水瓶要耐用的多。
其他東西就更不缺了,在兒女們的勸說下,陳雲芝現在也很少用煤油燈,晚上也願意開一會電燈,不怕費錢了,因為都說一直用煤油燈傷眼睛,以後要看病比電費還貴,陳雲芝尋思那多劃不來,也就開始用一用這個電燈。
雖然現在用電有時候不太穩定,尤其是夏季,很容易停電,那個時候就得用一用煤油燈或者蠟燭。
夏天的小電風扇,晚上走夜路要用的手電筒,這些家裏也都有,比以前的話,生活是越來越方便了。
蕭槿把禮物都發的差不多後,大家坐在柴火爐旁邊喝水聊天,被問及北京的生活,她言道:“每天就是坐在床邊寫稿子,看著窗前的大樹從青色的樹葉變成黃色,紅色,再掉落到隻有樹杈子,編輯給安排了阿姨做飯接孩子,我很少出門,要是出去也是帶著圓圓去她幹媽那裏。”
陳雲芝也從兒子口中知道了圓圓有幹嘛的事情,閑話家常地隨口問道:“既然對方和圓圓投緣,認個幹媽跟你一起疼圓圓也好,這樣你們母女倆在北京也不是孤零零的,有事也有個一起商量的,沈詞再怎麼樣也是個還在上學的孩子。”意思是沈詞這個年齡,真有事也指望不上,若是有其他朋友在旁給予支援,他們在老家這邊的人也不會太操心。
蕭槿剝開桂圓的殼子,將裏麵的果肉塞到嘴裏,然後吐出果核,回答道:“誰說不是,圓圓幹媽也是個有主意的女強人,一心忙事情,為國家做事,真有事保不齊得讓人家相幫,但我一個寫東西的能有什麼事,不過是未雨綢繆,人們總是為還沒發生的事情做規劃。”
“那圓圓幹媽家裏的長輩咋說的,有沒有人不讚同?”
“沒有,都挺好的,圓圓幹媽不結婚不生育,現在願意認個幹女兒,他們巴不得,所以對圓圓真跟親孫女似的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