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你女孩子上什麼學(1 / 2)

當然,有女性寄來信件詢問後續,抒發心裏的苦惱和疑惑,也有人言詞激烈地表達這本小說是在傳達不好的價值觀,認為女性就應該在家裏相夫教子服侍公婆照顧丈夫圍著灶台轉,就算有不滿也不應該對生養自己的父母表達出來,那是不孝!

“你這樣會把女性教壞的,這是什麼作者!這種寫書的人就應該被綁起來改造,送到西北,送到牢裏!”

“寫的東西狗屁不通,教壞女人,女人就不應該拋頭露麵出來工作,應該把工作讓給家裏的兄弟。”

“那個父親說錯了嗎,本來女孩子就不如男孩子,男孩子是家裏的勞動力,沒有男人你家裏的地誰種,沒有男人,所有人都會嘲笑那家人要絕戶,女孩子讓出資源給家裏的兄弟有什麼問題?!”

這些信件並沒有阻止這篇連載被許許多多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女性歡迎,文藝報有百分之六十的讀者都是女性,這樣的故事非常吸引她們。

文中每一個女性角色的命運都深深地拉扯著她們的內心。

看到有女孩走出山村,勇敢地在大城市紮根,當洗碗工,當端盤子的服務生,拿到第一份工資。

看到她們拒絕父母的吸血,拒絕給兄弟們寄錢,紛紛感到激動,痛快。

尤其是那個被送養的女孩被養父母照顧的好好的,後來成為優秀的大學生,麵對生父生母想要相認的訴求,直接拒絕不留情麵,更是大呼過癮。

“剛生下來就送走了,現在人家養大了,養的那麼優秀,又厚著臉皮打著親骨肉的名義去相認,真有臉了,呸——”

“養恩大過生恩,女孩明白這個道理,並且明確說隻有養父母是她的父母,其他人都不認這一點,我要是她的養父母真的會很欣慰,這個女孩是知道誰對她好的。”

除了讀者來信,有罵有誇,其他專欄作家,尤其是那些書評人在知道蕭槿的《她們》產生的爭議後,也慕名去閱讀這本故事,發表自己的書評。

這些書評人,有男有女,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點評起來頭頭是道,有誇文中的女孩勇敢反抗做自己,努力工作是好事,又沒給國家添亂,好好的工作,隻是不願意當血包給兄弟吸,何錯之有?

也有人說畢竟是一家人,這樣決絕地逃離原生家庭完全不顧及父母對她的養育之恩是不忠不孝之人,甚至暗暗點出不知道原作者不蕭寫這篇文是在傳達什麼樣的思想。

“她甚至連名字都用的不孝的諧音,思想非常有問題!”

而婦女報上關於《她們》的書評則中肯很多,表達女孩想要逃離原生家庭,難道女孩的父母就沒有一點問題嗎?封建糟粕覺得男性高於女性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國家都點出過,女性能頂半邊天。

女性在農村掙得工分不比男性少,回家還要洗衣做飯,出的力也不少,怎麼就必須被另一種性別壓一頭,而家裏的女性為什麼必須是作為犧牲品的存在?

“像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樣的話是最應該讓那些父母去反思的,為什麼要認為女兒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她這個時候就不是你們的骨肉了嗎?嫁人就是旁人了?”

“父母不把自己的女兒當親人,又怎麼能要求女孩不求回報的隻付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