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小小的不足20萬字的小說,在還沒有連載完就已經在它所能輻射的地方潛移默化的產生影響,它可能並沒有那麼廣泛地傳播出去,但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被鳥兒噙住飛向天空,隨後再灑向廣袤的山川大地。
隨風而去,落地生根,到哪裏便長出小芽,能不能開花結果,就要看它能不能挺過眼前的小小難關,能不能割舍所謂的“孝”。
雖然寒假還沒到時間,但蕭槿已經計劃著今年過年不回老家了,每次回去都越來越不適應了,不是不適應人,而是環境,沒有暖氣的北方真的太冷不了,取暖工具又很一般,還不如去其他地方轉一轉。
比如她買在上海的房子,到時候剛放寒假可以帶圓圓去那邊住一段時間,等到快過年的時候再飛回北京,畢竟北京是有暖氣的,集中供暖就是好啊。
有暖氣她每年還帶著孩子回老家受凍,她老早就想讓家裏人去北京過年,但家裏人事都多,哪個都不願意來,陳雲芝也不想來,覺得太折騰,十幾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她的身體也熬不住。
索性今年什麼也不管了,母女倆留在外麵過年,想怎麼過怎麼過。
才10月底,蕭槿已經在規劃年底寒假的行程。
收到《她們》的一部分稿費,讓存款再次充實起來的感覺是很踏實的,雖然這期間蕭槿也沒停止寫作,淨寫一些雜誌們愛收的題材,有多狗血多狗血,看到這種狗血短篇故事,你是怎麼都想不到她就是《她們》這篇文的作者。
這屬於賺快錢,純商業寫作,知道大眾喜歡看這種獵奇的反轉多的摻雜各種狗血劇情的小故事,大眾喜歡看,雜誌銷量好,稿費就多。
有時候越是題材很獵奇的雜誌,千字稿費可比正統雜誌高許多,而且給錢也痛快。
外界因為《她們》正在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討論,文學圈都吵瘋了,古板一些的覺得這篇文思想不端,不值得傳播,年輕一些的則支持有這樣文學題材出現,尤其是女性作者,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部分男性作者,各有各的觀點。
上至文學圈,下到平民百姓,女孩子們覺得故事裏的主人翁們太勇敢了,而男孩子嘛,對這類小說並不感興趣,他們更喜歡當下流行的武俠故事,彼此各不相幹的看著自己喜歡的題材,倒也相安無事。
而蕭槿本人則在計算,這個時期,她的爸爸媽媽幾歲了。
爸爸是74年生人,現在應該有15歲。
媽媽比爸爸小1歲,現在應該是14歲。
他們是大學的時候去的上海,隨後在上海工作定居,雙方父母都很融洽並且給小夫妻各種支持,而她則是在全家族的愛意中誕生,從小受盡寵愛,作為獨生女,她從來沒有過煩惱。
正是因為這份沉甸甸的寵愛讓蕭槿哪怕是在這個時期生活了這麼多年也無法忘記那些溫馨幸福的瞬間。
她無時無刻不想要回到自己的父母身邊,不管她在這個時代過的有多好,有多富足,靠自己買的起北京和上海的房子,還是會想念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還有疼愛的她的姨媽,姑姑等等所有親人。
爸爸媽媽你們都要健健康康的長大,我已經提前在上海等你們了,等你們上了大學,我就偷偷去看你們!
坐在院子果樹下的蕭槿搖著芭蕉扇,旁邊是開的一簇簇月季,鵝黃,淡粉,好看的很,她微微搖晃著搖椅,旁邊是搖著磨牙棒的珍珠。
吳姨看到院子裏的蕭槿似乎睡著了,從屋裏拿出一個薄毯放在她的身上,拉一拉毯子後繼續去忙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