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打獵上林苑 第二十九章 會見董仲舒(1 / 2)

劉徹正襟的坐在案台前,他在等待一個人,這個人或許能夠解開他心中的結,那就是黃老之學和儒學之間到底哪個更適合作為治國策略,現在朝廷裏已經分成兩派,以衛綰為首的儒學派,以汲黯為首的黃老派,而這兩個人都是太子太傅,劉徹從小開始就受這兩種學派的影響,這兩種學派也讓劉徹在心中滋生了矛盾,到底哪種更適合用來治國。

李思漢推薦的董仲舒是個名副其實的書呆子,說好聽點就是博覽群書,可是這些書呆子卻很多次改變了曆史,我上學的時候,語文老師對我們說,這些人就是中國的脊梁,每當中華民族在危險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夠挺身而出,甘當犧牲者,喚醒全華人,縱觀中華五千年,這些人比比皆是,在這就不舉例。而董仲舒雖不是在中華民族危亡之時,可他對後世卻影響甚大。

過了會兒,隻聽到蘇文喊道:“宣董仲舒覲見。”劉徹站了起來。隻見一個人東倒西歪的上了台階,人還沒有到,身上的酒味已經鑽入了劉徹的鼻子,這就是這些文人的特點,愛好醉酒,一杯酒下肚,好像變成了美妙文字,一發不可收拾。可是劉徹一看到此人,隻見此人是在邋遢之極,頭發上還有稻草,劉徹感覺好像被騙了一樣,這麼重大的國家之策居然交到一個這樣的人手上。董仲舒東倒西歪的走上台階,在他的眼裏,天下的人均相等,沒有貴賤之分,他看到窮人,也是這種打扮,其實他自己就是窮人,他見皇上,也是這種打扮,不在乎世俗的眼神。

董仲舒走進殿內,跪道:“小民董仲舒參加皇上。”皇上聽後道:“請起。”準備上去攙扶董仲舒,可是他身上的味道實在太濃,皇上忍不住用手遮住鼻子,後退幾步道:“董仲舒,今日你是在見天子,為何如此打扮?你就不怕朕殺了你。”

董仲舒聽後大笑起來。道:“不知道皇上可明白‘天子‘二字?”

劉徹一聽道:“何為天子?朕就是天子。”

“秦皇二世也是天子,可是卻亡國,周幽王也是天子,可是烽火戲諸侯,一樣亡國,商紂同樣是天子,暴·政民反,這些都是天子。”

劉徹越聽越氣道:“我朝開國高祖是天子,周武王是天子,這些都順應民意,百姓生活豐足。”

“所以陛下,‘天子’既可以讓國家富強,同樣也可以讓國家破敗。不知道在陛下的心裏,天子應該是哪種?”

“董仲舒,就憑你這些話,如果我是個昏君的話,你的人頭不知道被砍了多少回。在兩位老師的教導下,我自小就願意做個武王一樣的明君,我不光要國家富強,我還要漢朝威名遠播四海,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在內要整頓吏治,減輕百姓負擔,讓百姓安樂生活。”

董仲舒聽後,再次跪道:“陛下,請恕小民剛才無禮,小民願意輔佐陛下成萬世之君。”

劉徹聽後大感欣慰道:“好,有你的幫助,我想我現在心裏的問題可以解決了。”

“我猜陛下一定是在為黃老之學和儒學的事勞煩。”

“不錯,先生知道最好,我朝開國以來,都是遵循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來治理國家。可是現在朕感覺到吏治越來越腐敗,百姓也越來越不易。我有幾個不解,還請先生解答。”

“陛下請說。”

“第一個問題,如何治理好國家。”

“陛下,這第一個問題是個很深的問題。陛下是天子,我曾著過《天人三策》裏麵的第一策就是說‘天人感應’。為什麼剛才我們說的天子有好有壞,全是個人性情決定。災異就是天與人之間的對話。國家政治有失,天就出現災害來譴責他;如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異現象來警告他;如果還不知悔改,天才改變成命,使其喪邦失國。這就是“天人感應”,天和人可以互相感應,互相影響。因此,堯舜行德政其民就仁厚長壽,桀紂行暴·政其民就貪鄙夭折。《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一是萬物的根基,是本,是始。元,為首,為大。稱一為元,即是說要重視開始,端正根本。政治之本在百官,百官之本在朝廷,朝廷之本在君主,君主之本在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