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董卓走長安(1 / 2)

卻說那李肅等揀了一條小命,爭先抱頭鼠竄,倉皇逃回關上見了董卓,報之經過原由,說陳秦如此無禮,言張遼、高順已反,並將事敗之由皆往二人身上推卸,卻不言自己辦事不利。

董卓聽了大怒,卻也不去計較李肅之失,拍案而起便喚來呂布欲興兵下關來找陳秦決一死戰。

李儒聞言趕忙諫道:“丞相切勿動怒,且聽微臣一言,日前臣等隨丞相於關上觀陳秦那廝與奉先之戰,本以為其隻逞匹夫之勇,今日看來,不想此人亦是智勇雙全之輩,實乃丞相之一勁敵也。方今溫侯新敗,我方士兵皆無戰心,反觀彼軍卻士氣高昂,微臣以為實不是與之抗衡之時也。彼見我軍不出,故用此激將法,丞相切不可中計。”

董卓對其手下的第一智囊一向都是言聽計從,此刻聞言也覺得頗有道理,卻不禁動怒道:“如此便讓老夫如何咽得下這口怨氣,難道就任由陳秦小兒如此戲弄老夫耶?陳秦、孫堅居然敢拒老夫的婚事,老夫一定不會善罷幹休的。汝當為老夫出個計策,一定讓那些敢逆老夫之人個個都死無葬身之地。”

李儒忙道:“依微臣之見,丞相此刻不若引大軍回洛陽,遷帝往長安,以應童謠。”

董卓疑道:“應何童謠?快快給老夫道來。”

李儒回顧周圍眾人一眼,不慌不忙地說道:“近日臣等聞街市童謠唱道:‘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臣所思此言中之‘西頭一個漢’,乃是應漢高祖興旺於西都長安,後傳一十二帝;‘東頭一個漢’,乃應光武興旺於東都洛陽也,今亦剛好傳一十二帝。天運合回,丞相若能應謠遷都回長安,並可保無虞也。”

見董卓似乎有點心動,李儒深知打鐵就要趁熱,忙又說道:“至於那反賊陳秦,實在不足為懼,丞相大可不必將其放在心上,如今天子仍在丞相手中,丞相大可挾製天子以令諸侯。如丞相欲得到此人,日後可奏請天子給其官爵以收其心,儒不信高官亦不能動其心。若丞相欲報此恨,亦隻需設計假借天子之手除之即可。”

董卓聽完大喜道:“卿真知吾也,若非卿所言,吾尚不醒悟也,如今反賊十八路諸侯聯軍勢大,更兼有陳秦之勇謀,吾實不易與之抗衡,且陳秦之能足可與吾兒奉先相媲美,吾甚喜之,如此便依卿之計,即日遷都長安。”

於是董卓便引呂布李儒等人星夜趕回洛陽,共同商議遷都長安的事宜。

翌日,董卓聚集文武百官於朝堂之上,董卓身為丞相,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那獻帝見到董卓就有如老鼠遇到貓一般,戰戰兢兢道:“丞相匆忙趕回,不知前方戰事如何?諸侯之軍可已退去否?”

董卓不答獻帝所問,對下麵眾臣說道:“吾大漢東都洛陽,傳至今日已有二百餘年,氣數已衰矣。吾觀旺氣應在長安,故吾欲奉駕西幸之。汝等各宜促裝。”

司徒楊彪即楊修之父,聞言大驚道:“關中早已殘破零落不堪,今無故捐宗廟,棄皇陵,臣恐百姓驚動。天下動之至易,安之至難。望丞相鑒察三思。”

董卓以手指之怒道:“汝膽敢阻國家大計耶?是存何居心?”

太尉黃琬道:“楊司徒之言甚是。往者王莽篡逆,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使之盡為瓦礫之地;更兼人民流移,百無一二。今棄宮室而就荒地,乃非所宜也。望丞相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