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運氣不錯,曾凡把凱雷德停在樂器店的櫥窗外麵,可以看到那架古箏還在原來的位置擺著。
薛燕立刻被吸引住了,急忙鬆開安全帶,打開車門跑過去隔著櫥窗觀看。
“咱們去裏麵看,既然擺在這裏,應該就能買!”曾凡拍拍薛燕肩膀。
店鋪的牆麵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吉他,幾乎看不到其他的樂器,那架古箏是唯一的例外。
店裏隻有個和他們年齡差不多的女售貨員,聽到他們要看那架古箏,去後麵請了老板出來接待。
老板是個頂著一頭棕色自然卷頭發的白人老頭,一臉黑白夾雜的大胡子,看上去五六十歲的年紀,出來後向他們確認道:“那是一架別人抵押的舊琴,我不保證它現在的狀態,售出後也沒有任何質保,兩千美元不還價,你們考慮好我就拿給你們看!”
“我們看下材質,如果材質沒問題那就買了!”曾凡說道,看薛燕的表情,他已經決定要買了。
古箏又稱秦箏,漢晉以前都是十二弦,唐代增為十三弦,明清增加到十五弦,民國年間又出現十六弦古箏。
其實二十一弦古箏的曆史並不太長,是建國後一些樂器大師改良後的產物,他們統一了古箏形製,采用鋼絲纏繞琴弦,大大的提升了古箏的音域,後續又有多位民樂大師開發出多種新式演奏技法,增強了古箏的音樂表現力,從而被稱為“眾樂之王”,有了“東方鋼琴”的美譽。
市麵上的古箏大部分都是國內樂器廠家的量產作品,這架古箏沒有任何廠家標誌,做工更顯古樸厚重,老板雙手托舉看著都有些吃力。
放到櫃台上後,曾凡雙手搬起估計了一下重量,至少得八九十斤重,比薛燕那個國內帶過來的重一倍還要多。
用手指輕輕敲擊古箏側板,咚咚聲特別厚重,好像實心一樣,厚度不會低,怪不得這麼重。
薛燕伸出手指在琴弦上滑動一下,一連串悠揚的聲音響起,連綿不絕真有種餘音繞梁的感覺。
“它的音色真的很美,可惜我們這裏沒有人會演奏,不知道這位小姐能不能讓我們見識一下它的魅力呢?”樂器店老板笑著問道。
“我也是初學者,水平有限,再說也沒有帶薄片,單靠手指沒法彈奏!”薛燕不好意思的推脫道。
“老板,這架古箏我們買了,不知道有沒有配套的盒子?”曾凡輕輕摸著箏上的木紋說道。
不僅有一個純木結構的配套盒子,還包括了兩個半米高的紫檀木支架,都是傳統的榫卯結構製造,看材質和做工就知道應該出自同一個人。
如果在國內,光看這些材質和工藝,估計再貴幾倍都會有人願意買,可惜在這裏明珠蒙塵,擺了兩年多,竟然無人問津。
平白的撿個便宜,讓曾凡有點不好意思,轉身打量樂器店牆上的吉他,準備買上一把,算是變相補償一下老板。
沒想到老板不死心,又拿出來一個三十厘米見方的盒子,裏麵全是一些各式樣的薄片,讓薛燕自己選,合適的就贈送,就為了聽一聽現場的古箏演奏。
到了這個份上再推托有點說不過去,於是薛燕挑選了幾個指套薄片戴在手上,準備彈奏一曲,老板把支架打開放在店鋪中央的空地上,曾凡雙手抱起古箏輕輕放上去擺正,女銷售搬來一把椅子放在古箏前麵。
薛燕學古箏的時間不過一年多,練習的次數也不是很多,真正熟練的曲子沒幾首,她可沒有曾凡那種聽過曲子就能在腦中自動轉換成曲譜的能力,稍微試了試音後,閉上眼睛凝神幾秒鍾,手指揮舞,彈奏了一首比較有代表性的古箏曲目《漁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