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個體與族群(1 / 2)

曾凡的運氣一向不錯,經過幾次迭代後,新型藍藻越來越接近於他設想的目標。

一個藍藻菌就相當於一個具有標準功能的晶體管,一定數量的藍藻按照預設程序自動連接成網,就是一個具備一定功能的模組,不同的功能模組建立穩定連接就可以自主實現預設的通訊能力。

通過與超算精衛的聯係,曾凡可以對它們進行編程操作,實現更複雜的功能。

至於實現哪些更複雜的功能,曾凡還沒有深入想過,哪怕隻有通訊能力,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了。

不需要任何工廠製造,散出去一批藍藻,自動生長成一個微型通訊站,未來遍布全球海洋,江河湖泊各個角落,那是什麼樣的景象?

藍藻的基因組信息量太低,隻是他的初步嚐試,這次成功後,很多藍藻基因組中的某些編碼,編程經驗,他可以移植到其他生物基因組中去,用來實現更複雜的功能。

萬事開頭難,有了第一步以後,後麵的工作就會容易很多。

有了改造藍藻積累的經驗,用到其他海洋微生物上麵,那效率就高多了。

尤其是他重點研究的珊瑚蟲以及共生模式下的蟲黃藻,珊瑚蟲是多細胞生物,基因組要大很多,改造起來不是很容易,和藍藻一樣同為單細胞的蟲黃藻就簡單多了,可以通過改造操控蟲黃藻,實現對珊瑚蟲的間接控製。

蟲黃藻大多數生存在珊瑚蟲體內,它們的基因組比藍藻複雜很多,但是適應能力太差,結合藍藻的優點,增強它們的適應能力,或許能同步擴大珊瑚蟲的生存範圍。

它們體積極其微小,生活在珊瑚蟲體內,每一隻珊瑚蟲身體內都有數以萬計甚至更多的蟲黃藻,它們利用珊瑚蟲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各種物質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氧氣以及氨基酸,甘油,葡萄糖等營養物質,與珊瑚蟲形成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

光合作用當然離不開陽光,這也是所有種類的珊瑚都隻能在淺海生存的原因,蟲黃藻不僅為珊瑚蟲合成生存必須的營養物質,還在珊瑚蟲外骨骼形成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沒有它們的存在,也不會有多種多樣珊瑚礁的形成。

受到藍藻改造成果的啟發,曾凡也把對珊瑚蟲改造的重點轉移到了蟲黃藻上麵,雖然都是單細胞生物,它們和藍藻的差別其實很大,一樣進行光合作用,生存需要和產生的物質差別也更大。

藍藻屬於原核生物,沒有真正的細胞核,蟲黃藻屬於真核生物,有完整的細胞核,有葉綠體等各種功能的細胞器,它們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可以產生更多的種類的營養物質。

相對應的是,蟲黃藻需要的營養物質種類更多,生存條件要求也更嚴格,導致它們適應能力更差,隻能依靠珊瑚蟲才能生存。

有利也有弊,蟲黃藻的基因組容量更大,曾凡可以做手腳的地方更多了。

太過複雜的基因組不好動,牽一發而動全身,蟲黃藻的基因組既不太複雜,又有比藍藻大很多的容量,也正適合他進行編輯實驗。

怎麼樣將兩者的特長結合到一起,成了曾凡最近研究的重點,在藍藻上麵實驗過的通訊能力可以加上去。

曾凡忽然覺得他編輯的這部分基因代碼有點類似於木馬程序,寄生在這些微生物體內,但是隻有單個生物沒有用處,需要一定數量配合作用,就可以進行遠程通訊,讓他實現遠程的操控。

這些最簡單的原始生物隻憑基因中的本能進行活動,沒有自我的意識,嚴格來說,它們算不上真正的生命。

當它們形成一個大的群體,盡管仍然沒有自我意識存在,可是族群整體為了生存擴張不斷進行各種可能性的嚐試,這時候才勉強算是一個生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