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的桌子上攤開一本線裝本《玉尺經》,是一本民國年間出版的風水學書籍,曾凡在廟會淘回來後看過一遍,很多地方看不明白,就放在了桌子上,無聊的時候看幾眼琢磨琢磨,換換腦子打發時間。
這本書最早據傳為唐末楊益所著,是繼東晉郭璞《葬書》之後的又一部古代風水學重要經典著述。
原著早已經失傳,市麵上所有版本都是明朝以後各派風水師所傳,他這一本是民國時期綜合各派版本取長補短的新版本。
風水、命理、相學近代被斥為封建迷信,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自成係統的學說存在上千年,對國人的影響滲透到方方麵麵,已經成為的華國人集體認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曾凡買來的這些繁體書籍中相當一部分都是這方麵的內容,他都已經翻看過一遍,盡管很多內容和現代科學有衝突,有些內容晦澀難懂,也有很多內容對開拓他的思路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盡管心裏不怎麼認同裏麵的觀點,但是多了解這些知識,對融合其他人的認知和記憶都很有幫助,為此曾凡還去了幾次國圖尋找相關書籍,增加這方麵的知識。
今天偶然間教兒子聽聲辨位,曾凡也在自己身上實驗,他有了些不一樣的收獲。
提升自己表皮細胞感應靈敏度,通過皮膚感應外界光線和聲波來獲取外界信息,讓他對外界信息的獲取量有了海量提升。
這次他隻是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了微調,改變了大腦對感應神經元末梢信息的處理方式,就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又獲得了一項全新的能力,不借助眼睛和耳朵,也能獲得外界的光線和聲音信號。
他的意念場中原先感應到的人都是一團形狀不明的能量體,有了這項能力後,他意念場感應周邊的人也有了人形輪廓。
隻是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感知角度,他的意念場就有了實質的增強,盡管還是不能直接感知非生命的物體,可是也證明了他身體感知能力增強,確實會對意念場造成正向影響。
持續鍛煉這種能力,他的意念場早晚也能感知周邊非生命物體,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將更加完整。
假如時空顆粒充滿整個世界,可能也會像基礎粒子組成原子分子一樣,遵循某些規則存在,他的意念場能感應到周邊所有生命,是因為他對這些生命的基礎規則有高度了解,所以能迅速感知。
就好像我們看見過一個物體,下次看見會快速識別一樣,如果他的意念場想要感知周邊非生命物體,也應該對這些物體的存在和組成的物質形態有足夠了解才行。
這種了解不應該隻是外表形態,應該包含更微觀的分子、甚至原子結構,這需要他對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等多個細分學科都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不能再像過去一樣,隻是一些比較籠統的基礎知識。
周圍常見的物體,磚石、各種金屬製品、塑料製品、陶瓷製品、木製品等等不同類型的分子結構都需要有足夠了解。
他的意念場形成的基礎是假設中小於普朗克尺度的時空顆粒,周圍這些他看來稀鬆平常的物體,從這些時空顆粒的角度來對比,都是宛如一個宇宙般的龐然巨物。
可能一個我們眼中不可分割的電子,在時空顆粒的對比下,都宛如一個恒星般巨大耀眼。
以微觀感知宏觀,應該遵循的是另一套不同的規則,他需要慢慢的去摸索。
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曾凡的生活又重新變得忙碌起來。
原先為了給兒子上課,在後院弄了一個小型實驗室,現在為了研究方便,他又逐漸添置了許多專業的化學設備。
各種精度的稱量儀器,加熱冷卻設備,分離與純化設備,潔淨與消毒設備,測量和控製設備,此外還有一些特殊設備,幾種必不可少的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