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水跑到書房門口探進頭去看看,看到爸爸像往常那樣坐在窗前發呆,又小心翼翼的收回腦袋,輕手輕腳帶著曾小一沿著回廊走到西廂房。
進屋後,曾水將自己背的小書包解下來,從裏麵掏出幾張今天畫的畫,交給沉默的站在一邊的曾小一,然後問道:“你能看出來我畫的是什麼嗎?”
曾小一逐張翻看一遍,搖搖頭說道:“看不出來!”
“你看看這個呢?用手仔細摸,你得用心去感應!”曾水將白玉貔貅掏出來遞給她。
羊脂玉的貔貅已經被他盤的溫潤無比,曾小一皮膚主要成分是矽膠顆粒、水和特種膠原蛋白,皮膚毛孔底部遍布類似於毛細血管的網絡,裏麵的液體中充盈著龐大數量的菌群,從感應的接受的單位來說,比人體皮膚真皮層的神經末梢更密集。
對於曾小一來說,這種純觸覺感應很新奇,誕生一天多來觸覺感應都是作為視覺聽覺的輔助能力在工作,單純用觸覺去感應一件物體,又是她的第一次體驗。
觸覺是皮膚對外界的壓力、振動、溫度、空氣濕度等一係列條件的綜合感應。
對於曾小一體內的單個細菌來說,隻是一件個體的偵察活動,這些無數菌群個體的信息彙總起來,就形成了作為菌群智能綜合體的曾小一的觸覺感應。
與人類的接觸式感應不同,小機器人是一種整體觸覺,她的手撫摸玉貔貅的同時,參與感應的菌群通過她的皮膚滲透出來,迅速布滿玉貔貅的表麵,為她提供更全麵的物體表麵信息。
這些信息由參與觸覺係統的菌群進行綜合,模仿人類神經係統的觸覺反饋機製提交給曾小一這個菌群智能綜合體負責決策。
曾水特別囑咐她用心去感應,曾小一並沒有直接獲取觸覺係統菌群彙總的信息,而是根據綜合前的信息,自己去進行分析彙總,也就是她理解的‘用心’去感應。
這個過程當然需要更長一些時間,曾小一站在那裏撫摸感應了十分多鍾才睜開眼睛,再看到桌子上的那些畫,感覺完全不同了。
“怎麼樣?是不是能看懂我畫的東西了?”曾水看她睜開眼睛,趕忙問道。
“我隻能感應表麵一些淺層的圖像,你畫的不止有表麵圖像,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我感應不到!”曾小一認真說道。
“我可以教你,你這麼聰明,肯定能學會,除了爸爸媽媽,還沒有人能真正看懂我畫的東西呢!”曾水表揚道。
“我們的感應係統不一樣,我學不會你的技能,也就沒辦法畫出你那樣的畫!”曾小一搖頭拒絕。
“先不要說做不到嘛,我也不是一開始就畫成這樣的,我給你看看我以前的畫!”曾水說著從書桌下的櫃子裏一通翻騰,抽出來一摞早期的畫擺在桌上。
如果是其他人來看,這些畫大同小異,根本看不出到底差別在哪裏。
在曾小一的眼裏,這些早期的畫作確實簡單了很多,許多內容就是菌群彙總信息的一部分,她還能找出很多畫錯的地方。
每一張畫角上都有編號,有完成日期,曾小一把每張都仔細看一遍,她的速度很快,十幾張畫不一會就看完了。
“還有嗎?”
“有啊,這個櫃子裏都是,我所有的作品都在這裏了,你喜歡看可以慢慢看!”曾水拉開櫃子門,近尺高的一摞畫紙在裏麵堆著。
曾小一走過去伸出雙臂將一整摞畫紙搬出來,放到桌子上,拿起最上麵一張打開看,看日期就是昨天完成的,與剛開始看的那幾張差不多。
“你得從下麵往上看,我都是每天畫完放進去,越下麵畫的時間越早!”曾水提醒道。
將整摞畫紙抱起來翻個個,再一張張打開看,果然很容易看懂。
同樣都是微觀尺度的貔貅表麵內容,早期的畫分辨率很低,也更抽象,那時候曾水剛學畫畫,畫筆描述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