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王守仁(1 / 2)

“此次京察你是少數幾個皇上親自評為優異的官員之一,直接將你從正六品的主事跳過從五品員外郎,提升為正五品的郎中,顯然皇上很看重你,過去催請隻是走過場,主要還是問清楚皇上的意圖,我們也好心裏有數!”李東陽解釋緣由。

“下官明白了,定不負所托!”王守仁起身施禮,正式接受這份差事。

“伯安,你也不用過於緊張,皇上寬厚仁善,不會刻意為難與你,好好表現,對你大有好處!”李東陽推薦他去,其實也有一定私心,當然要好人做到底,把人情做足。

他和劉健年事已高,已經是位極人臣,升無可升了。

狀元出身的謝遷剛剛五十出頭,顯然更得皇上看中,先是派出去巡查邊關,解決了北疆大患,接著又去督撫江南,做這些當然不是為了刷資曆,而是奉有皇帝使命,訪查各地實情,尋找改革良策,搜羅改革賢才。

最多不過兩三年時間,下次謝遷回京,就是正式啟動改革的時候,那時候他和劉健都要主動的退位讓賢了。

身為皇帝最為信重的大臣,對他的心思當然也了解的最多,年輕一輩的官員中,當前最得皇帝看中的隻有兩人,一個是曾任太子講讀,現在的左春坊大學士、左都禦史的楊廷和,另一個就是官職並不突出的王守仁了。

楊廷和入仕二十餘年,現在已經是內閣成員,前途光明,以後很可能就是輔佐謝遷改革的搭檔,不需要他去提攜示好了。

王守仁更有年齡優勢,現在又是熬資曆的時期,李東陽的舉手之勞就能讓對方少走許多彎路,日後即便自己不在朝廷,有這份人情在,依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影響力。

王氏父子的品行有口皆碑,情理範圍內的事情,不用他多說,自然會有所關照。

做官就是做人,再清廉的官員,也要講人情往來,真正六親不認的官員畢竟是少數,那樣的官員也不會討人喜歡,即便一時得勢,也做不長久。

王家也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對這些官場的門道的了解從小耳濡目染,自然不是那些寒門出身的官員能比。

君投之以桃,我報之以李,講究積累人脈聲望,這也是為什麼官宦世家的子弟更容易出頭,人家父輩祖輩積累的人脈和情分都在,關鍵時候點撥一下、提攜一把,就能輕鬆的邁過寒門子弟一輩子過不去的門檻。

得到李東陽的耳提麵命後,王守仁回家了。

次日起來後,王守仁先去衙門裏安排了一下自己的工作,跟上司請假,然後才乘馬車從西直門出城,奔向京城西北的皇莊。

明初曾有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出行才可以乘轎。

王守仁剛升完官才五品,還沒有資格乘轎出行,不過這裏規定的轎子是四人抬的官轎,民間有錢人家都可以用的二人小轎不在約束範圍內。

這個時代人力資源比較充沛,使用轎子出行的也多了起來,尤其在京城裏,更是比比皆是,礙於朝廷規定,官轎不許隨便用,小轎出行就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三品以上的大員畢竟有數,其他人能被抬著走,也能產生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從使用成本來說,在這個年代,養兩個轎夫可比養一輛馬車的成本低多了。

就算養不起兩個轎夫的人家,也可以去街上租,小轎子出租也是當下一個重要的產業,養活了不少壯勞力。

馬車至少需要一個車夫,還有一匹馬,馬車的價格也比二人小轎貴得多,養馬還要有馬廄,吃的也比人吃得多,這些都花費都不是普通人家能負擔的。

王守仁有個身為尚書的老爹,消息當然比普通官員靈通,知道皇帝曾私下說過不喜歡官員乘轎,他本來就沒有資格,索性出行就都用馬車代步了,馬車的成本對他們家來說當然不在話下,王華堂堂二品大員,這些費用都由國家承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