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 待詔(1 / 2)

曾水這個皇帝做的很清閑,朝政不需要他事事過問,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與翰林們研究切磋各種學問,討論時政內容。

能進翰林院給皇帝講課的當然是優中選優的人才,基本上隻有殿試前三名,也就是頭甲進士才有資格進入翰林院,翰林院人數不足的時候,二甲三甲進士經過名為‘館選’的考核才有資格進入,成為庶吉士,然後這些人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成績合格才會授予官職。

狀元進入翰林院,一般是從六品的修撰起步,榜眼和探花則是正七品和從七品的編修和檢討,前幾年也需要繼續學習,同時參與編纂國史、實錄的工作,幾年後才有資格參與起草文書等重要工作。

表現出色,才能晉升侍讀,侍講,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翰林學士,一步步熬資曆晉升,往往需要十到二十年時間,熬到五品以上,才有資格參與朝政大事。

翰林院相當於皇帝的秘書顧問團隊,有很多與皇帝接觸的機會,表現的好,能得到皇帝的認可,當然晉升的機會就多,這個優勢也是其他地方官員無法比擬的。

從成化年間開始,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隻有做過翰林的官員,才有資格出任大學士,進入內閣做皇帝顧問。

不過,現在的內閣與過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規模覆蓋到六部九卿,這個不成文的規定當然也就消失不見,翰林院的地位無形中已經下降。

曾水坐上皇位後,為了配合謝遷的改革措施,內閣和各部實權官員大部分都是各地奉調進京,這些官員大多都沒做過翰林,而是二甲三甲的普通進士出身,從地方基層做起,真正憑能力做出成績一步步晉升起來。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內閣官員,翰林不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基層工作業績的官員才是重點培養對象。

論起對四書五經的理解,曾水當然比不上這些科舉高手,但是比起對格物學的理解,翰林們就比不上他了。

能進翰林院,無論頭腦,還是學習能力當然遠超旁人,可是學起數學物理這些知識,和以往根本不是一個賽道,想要跟上皇帝的思路,這些翰林們當然要加倍努力才行。

於是曾水做皇帝的日常,就變成了給翰林們補課,幫他們理解格物學各門功課,王守仁聽說了這件事後,感覺不能厚此薄彼,過來邀請他也去格物院講課,那裏才是格物學研究者最聚集的地方。

曾水也喜歡熱鬧,又能展現自己的學問,於是也時常出城去格物院給學生們上課。

現實世界曾水還在上幼兒園,小學都沒上過,由於曾凡給他基礎打得好,又有強於常人的意念場,覺醒記憶後,那些相當於大學課程的內容,他也可以輕鬆的理解,很快就能融會貫通。

於是,格物院眾多學生私下裏都在傳言,皇帝可能也和太上皇一樣,去過五百年後,所以才能對格物學這麼精通。

畢竟是皇帝身份,曾水不可能天天去給他們上課,大部分時間還是待在皇宮裏,又重操起舊業,開始研究畫畫。

這次他不再隻畫貔貅,而是學習水墨畫,去了江南一趟,當然沒少聽聞吳門四才子的名聲,尤其是唐寅唐伯虎,更是如雷貫耳,隻是當時沒有機會見到,登基後專門下了一道旨意,召唐寅進京。

唐伯虎比王守仁大兩歲,兩人並不相識,同時參加了弘治十二年的會試,王守仁中了二甲進士,唐伯虎因為涉及科場舞弊案下獄,後來證實他本人沒有作弊,也因為行事不端被革除功名,貶為浙藩小吏。

他深以為恥沒有赴任,從此人生開始走下坡路,先是因為夫妻失和而休妻,後來又與弟弟唐申分家別過,從此開始賣畫為生。

也因此更加放浪形骸,沒想到這樣的行為更加受人追捧,名聲也越來越大,至於內心是苦是甜,那就隻有他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