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去向未來?(1 / 2)

相對於思考社會變遷,世界未來走向這些比較寬泛的問題,曾凡更願意深入研究微觀世界的演變規律。

從搬到城外居住開始,他在這個世界的研究已經持續了三年多時間,對於大部分原子的外在特性也有了很多的了解,研究出的各種聚合物材料不計其數,但是他的意念場對單個原子的內部,仍然無法深入感知。

在他的意念場中,原子的內部仍然是程序黑盒一樣的存在,他可以通過外部各種操作,精確控製單個原子的位移,提高或者降低原子能級,與其他原子組成多種形式的化合鍵,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可是原子的內部對他來說,始終是未知的存在,無法一窺其中究竟。

根據他學習過的物理知識,原子絕大部分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直徑通常隻有原子直徑的不足萬分之一。

原子核周圍絕大部分的空間都被體積更加微小,小到人類所有科學手段無法準確測量的電子所占據,已知的所有觀測手段都會造成被觀測電子產生能級躍遷,導致電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時被測量,電子在原子核周圍的位置也隻能以概率的形式來表述。

在他的意念場感應中,一個個堅實無比的原子,現有理論卻告訴他,感應到的都是假象,這些看似實體的原子,其實內部大多數地方都空空蕩蕩,反差著實有點大。

通常情況下,人眼能識別的最小尺度在零點一到零點二毫米之間,相當於一個芝麻粒的十分之一寬度,或者一根頭發的直徑,再小的尺度,不借助儀器人眼很難識別。

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曾凡的意念場能感應到的最小尺度達到了零點一納米左右,一納米等於一千皮米,他可以勉強感應到幾十皮米的尺度,這也是不同原子之間形成金屬鍵或者共價鍵的最小尺度,可以近似理解為原子的直徑。

無論是質量最低的氫原子,還是質量超過氫原子近兩百倍的金原子,在他的意念場感應裏尺度差別都不大,幾十皮米都在他的感應誤差範圍內。

占據原子絕大部分質量的原子核的尺度,比幾十皮米的原子還要縮小萬倍,而填充原子周圍絕大部分空間的電子,理論尺度比原子核還要再縮小萬倍以上,實際尺度可能更小。

等比例放大後,原子核對比原子就相當於他們中學操場上放一粒大米,對他當前意念場的感應精度來說,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距離。

曾凡的意念場感應能力需要再提升萬倍以上,才能勉強感應到原子核的存在,此外就是原子核內部廣闊的空間,想要感應到電子的存在,他的意念場感應能力還要在此基礎上再提升萬倍以上。

這些是根據現有科學理論進行的推測,他的意念場顯然是違反現有理論的存在,不然也無法解釋他為何能同時精確操控萬萬億數量級的個體,雖然他對原子的操控仍然以電磁力為主,可是他意念場以納秒的時間間隔,同時操控這麼多原子,本身就是違反常識的存在,必然是一種特殊的能量在起作用。

三年多的摸索曾凡一直在鍛煉意念場微觀操控能力,每天都在進步,以當前提升的速度,再有一千年他或許能感應到原子核的存在,這個速度以他的性格都感覺實在太長了。

他的意念場是基於假設中的時空顆粒而存在,本身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製,而他之所以進步緩慢,可能根本原因還在於他自身的認知局限,既有的時間觀念束縛了他的思維,意念場這種特殊的存在,提升的關鍵因素還在於他的認知能力。

如果認知不能產生突破,量變再多也不會產生質變,可能他就算真的鍛煉一千年原子操控,仍然還在原地踏步。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如何突破現有關於微觀世界的認知,就成了曾凡首要考慮的問題,想要形成完整的認知,他需要對原子內部的狀態,有一套能自圓其說的理論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