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6章 懸停實驗(1 / 2)

別人看來驚歎不已、巨大無比碟形飛船,在馮倩的眼中,除了大點以外,功能方麵隻是差強人意。

即便是采用了這個時代最強的集成電路芯片,使用了她專門設計的編程方式,編寫出在現在的人看來已經非常複雜的控製程序,飛船也隻是實現了一些必要功能的自動化,駕駛員仍然需要完成許多複雜操作才能控製飛船飛行。

為了完成火星飛船的建造,他們的團隊在伯克利的郊外選址,耗費一萬多噸鋼材,建造出一個體育館一樣的圓形穹頂建築。

這棟比飛船稍大一號的建築直徑一百五十米,高度七十米,耗時將近半年建造完成,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燈塔國的工人還是很有效率的。

現在飛船完工,準備試飛之前,這棟耗費巨資建造的生產車間需要徹底拆除,這也是建造之前就考慮好的必要步驟,不然飛船都沒法飛出去。

當初就是按照臨時建築設計建造,拆除起來也格外方便,隻用了一個月,地麵部分就徹底拆除了,地基、大部分的材料和設備都可以重複使用,後續建造第二艘就可以節省大量的成本和時間。

飛船外形就是仿照曾凡當初的設計,底部是個巨大的半圓形,在建造的時候沒有支撐無法保持平衡,因此在球形底部安裝了六個直徑三米,高度五米的圓形支撐柱,托住整艘巨大的飛船。

六根支撐柱已經先於外麵的建築,提前拆除了。

飛船內部對應六根支撐柱的位置,也各有一個相似的可以伸縮調整的支撐柱結構,用於飛船在其他地方降落時進行固定支撐。

在飛船建造的後期,每安裝好一個內部支撐柱,就拆除一個外部柱子,由飛船自身支撐進行替換,六根支撐柱現在都是飛船自身的結構。

這六根支撐柱不僅是飛船的支撐結構,內部中空的結構裏安裝了升降機構,也是人員進出的通道,隻要有三根柱子就可以支撐起飛船的全部重量。

如果達到設計指標,不需要支撐柱的情況下,飛船也可以靠自身動力係統,在地球上任何地點進行懸停,自由調整懸浮高度。

那時候,這些隱藏的支撐柱隻是用於人員進出的通道。

一切準備就緒後,飛船進行試飛前的第一步就是懸停實驗,測試飛船的反重力係統能不能托起飛船,能不能保持平穩。

按照他們編寫的駕駛手冊,火星飛船正常起飛需要至少五個人的團隊共同配合,一名主駕駛,一名隨時可以接替的副駕駛,負責動力係統操控,還要有至少一名設備工程師,監控飛船所有設備狀態,一名導航工程師,負責飛船信息管控,提供導航信息,與外部進行通訊聯絡等工作,最後還要有一個萬能替補,能隨時接替上麵任何一個人的工作。

不過,火星飛船與土星五號火箭,阿波羅飛船不同,沒有巨大的液體燃料罐,沒有易燃易爆的危險源,雖然是第一次全係統懸停實驗,也不用太擔心安全問題。

飛船的整體結構設計當然也有安全方麵的考慮,巨大的扁平構造,重心居中難以傾覆,即便遇到最壞的狀況,在空中突然失去動力,也隻會是緩慢落地,內部人員有足夠時間找到抵禦衝擊的避難場所,安全性比現在的大型客機更高。

巨大的船身構造也讓內部有很多的空間,除了中央的三十多米的球體空間外,周圍的輪翼根部區域也有十幾米高的空間,向邊緣逐漸變小,這些未來都可以作為載人或者載貨的空間進行設計,現在則是純粹空置,還沒有進行細致規劃,那是試飛成功後才會進行的工作。

原先規劃中十幾個成員主要生活居住區在飛船中上部,控製室在最上層,底層是倉儲物資區,飛船內部設備占用的實際空間隻有很小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