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 柳條筐(1 / 2)

曾凡用石鏟將地表的野草清除,然後將下麵的泥土鏟下來,大多數不含雜質的黏土都可以燒製陶器,隻是成分不同,對工藝和火候要求也不一樣,當然,燒出來的陶器質地也會有很大差別。

剛開始是實驗性質,他也不指望一次成功,為了節省時間,選中的地方是水位下落後的河岸邊上,一個兩米多高的立檻,這樣的河岸有幾十米的長度,他帶領人掏出五個一模一樣的圓形立窯輪廓,下麵燃燒室墊石頭做基座,窯體裏麵和前麵用泥坯塑形,留出火道和煙囪,陰幹幾天定型後就可以燒了。

小窯試驗起來方便,也不需要浪費太多木頭,摸索出規律後,再慢慢建造更大的。

泥坯窯一天時間就弄好了,等待陰幹的時候,他開始研究用黏土做陶坯。

無論用何種土做原材料,都要求土質必須去除太大的顆粒和雜質,但也不是顆粒越細膩越好,土質細膩更方便塑形,燒製出來密度較大,防水性較好,但也容易燒製過程中變形或者開裂;摻入一些粗糙顆粒有一定吸水性和透氣性,也容易保持形狀,但明顯不太適合他們用來煮飯。

土質的顆粒大小到什麼程度,要不要混入其他成分,曾凡都需要慢慢實驗,他隻有一些粗淺的理論知識,想要做出實物來,顯然沒有那麼容易。

翻閱過大量考古圖冊和書籍後,曾凡當然知道仰韶時期代表性紅陶,龍山時期的黑陶,也看過大量出土文物的圖片,這裏的黏土也有點發紅,他不知道是不是所謂的紅陶土,不過也無所謂,隻要能燒出可用的陶器,紅陶還是黑陶都可以。

要想陶器耐高溫,可以在裏麵加入石英石、雲母、或者氧化鋁等礦物顆粒,曾凡對這方麵了解不多,但是他知道石英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外表比其他石頭透明度高,更像玻璃,去山裏的時候也收集了許多類似形態的石頭回來。

這種石頭硬度比較高,磨製起來更費力氣,那些敲碎的石塊磨下來的石粉收集起來,讓人繼續加工粉碎,這時候正好作為燒陶的添加劑用來實驗。

五個土窯曾凡打算燒製不同材質的陶坯,用來進行對比,三種加不同石粉,兩種就用黏土,隻是一種顆粒粗,一種顆粒比較細,方便進行對比實驗。

不同材質陶坯的大小形狀盡量保持一致,這樣更容易進行比較,他沒有再費力氣研究可以轉動的製陶輪,所有坯型都是純手工捏成,做好後放置在陰涼處等著慢慢幹燥。

連續十幾天忙著采集和磨製石頭,接下來又在河邊挖窯做陶坯,他們圈養的山羊和梅花鹿數量減少了一半,正好趁著等待陶坯陰幹的時間,連續幾天出去狩獵,補充一下庫存。

到處都是原生態的環境,各種野生動物的數量也非常多,但對於他們來說,可以選擇的捕獵目標卻不太多。

太大型的野牛、野馬、野驢、麋鹿,大象等等危險性太高,捕獵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太小型的野兔、獐子、狐狸等等速度太快,也不容易捕捉;中等體型、危險性又小很多的梅花鹿,野山羊就成了最合適的狩獵目標。

至於凶猛的豺狼虎豹熊等肉食動物,不打他們的主意就不錯了,他們通常不敢輕易招惹,所有人員外出都要成群結隊,就是為了防止落單被這些猛獸惦記上。

人類成群結隊的行動,那些猛獸一樣會害怕,真正搏命起來,誰勝誰負還不一定呢!

那處湖泊是距離他們部族最近的一個狩獵地點,雖然他們已經捕捉了幾十頭野山羊,和幾十頭梅花鹿,可是相對於附近龐大的族群來說,仍然是很小的數量,按照曾凡的估計,一兩年內,應該不至於捕光。

這些動物不像人類一樣定居,而是隨著食物遷徙,走到哪裏吃到底哪裏,它們的活動範圍很大,一個個族群之間應該也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