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儲備(1 / 2)

盡管曾凡有著非同常人的身體素質,在蠻荒的世界裏,也隻能靠兩條腿走路,荒野之中沒有道路,速度當然快不起來。

他們的部族聯盟已經拓展到千裏之外,可是互相之間交流往來仍然不多,沒有真正的道路形成。

無論是叢林中,還是在荒野裏,一天的路程也不可能走出多遠。

曾凡隨身帶著的主要器具,除了一長一短兩把精鋼刀子外,就是一把多功能鍬,可劈可砍,可以伐樹,可以挖坑,這也是他帶人成功煉製出鋼鐵後,最早打造出來的東西。

也是因為有了金屬器具的提前出現,部族聯盟的生產能力、防衛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讓曾凡可以放心的離開。

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沿著大河向西前行,他順便考察了幾個城市的狀況,這些城市都有他部族出來的人參與建設和管理,也是維係部族聯盟的重要紐帶。

不同的部族之間習俗略有差異,可是主要特點都差不多,母係氏族為主,部族財產共有,族內人員各盡其力,互相協作互相扶持。

思維透明的情況下,個人的私心沒有滋生的空間,沒有私人財產,也就沒有產生家庭的必要,部族集體生活的效率可以達到最高。

他們在區域中心集中多個部族建立城市,主要是方便聚集更多人力資源,建立高效率的礦石開采、冶煉和器械作坊,成為一個區域交流的中心,也作為附近部族的發展模板。

一些中小部族很難自己生產這些東西,可以用他們的一些特產來換取器械,實在沒有特產交換的,那就出人力過來參加勞動,一樣可以換取需要的東西,這樣就產生了交流。

部族之間交流多了,慢慢的就會產生融合,形成更清晰的分工協作,城市也可以逐漸聚集起更多人口。

人多力量大,生產效率就會得到極大提升,不需要全天候的時間為了溫飽去勞作,就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鑽研,就會持續改進生產工藝,也有能力去探索周邊的世界,推動部族聯盟的擴張和發展。

曾凡感覺自己的最大貢獻不是燒製陶器,或者提前教會人們冶煉金屬,製造器具,而是在語言文字沒有成型之前,教會人們用思維方式進行交流。

彼此思維透明,可以避免很多誤會和糾紛,減少個人的私心空間,增加人與人、部族與部族之間溝通的效率,其次才是發明各種器具提高生產效率,可以讓周邊部族能有穩定的食物來源。

這個時代地廣人稀,各種動植物,礦產資源都很豐富,土地比人們想象的更加遼闊,可能幾百年都不用擔心資源的緊缺。

離開最西邊的一座部落城市,曾凡繼續沿著大河北岸向西前行,前方盡管沒有部落的城市存在,可是先前也派出過探索隊伍,收集的信息他腦袋裏當然也有,他也不是對前方一無所知。

繼續往大河上遊前進,蜿蜒七八千裏,絕大部分都是平原地貌,零散分布著無數的中小部族,下遊也是如此,這麼廣闊的流域麵積,與曾凡了解的地球上任何一條大河的信息都不符合。

就算是在平原地區,手上還有鋒利的器具開路,一天也不過前行三五十裏路程。

日複一日的沿著大河北岸向西前進,曾凡走過春天和夏天,一直走到深秋,才進入可能是大河的上遊地域。

河麵變窄,水流變急,大河兩岸開始出現綿延的群山,前行的路途難度陡然艱難起來,一座高山阻路,往往要花費十幾天時間才能翻越過去。

氣溫日漸降低,動植物大量減少,食物獲取也開始變得困難,又有一片前所未有的綿延高峰攔在前方,山峰上部覆蓋著積雪,頂端被雲層遮住,不知道有多高,這裏也是先前探險隊止步的地方。

曾凡決定在這裏停下來,等待冬天過去,再繼續前進。

他選擇了一個南向的山洞作為棲身之地,開始搜集各種物資準備過冬。

山洞位於那座雪山高峰腳下一個小山頭南側,距離大河北岸不遠,隻有十多米深,入口處約半米寬度,一米多高,需要彎腰才能進入,裏麵逐漸開闊,最高的地方有七八米,寬度也有十幾米,隻需要把入口一堵,就不需要擔心被其他動物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