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1章 大院(1 / 2)

長安街是燕京城內最著名的一條大街,也是全國知名度最高的街道,這條東西向大街從天安門前麵橫穿而過,兩端延長線將整個燕京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這條古老又現代的街道見證了共和國的誕生,經曆了建國以來多次重大的曆史事件,也是來京的大多數旅客必然會經過的地方之一。

地圖上的長安街,就是指東單路口到西單路口之間的一段,全長不過三點八公裏左右。

從東單路口向東,以東二環上的建國門橋為界,西側是建國門內大街,東側直到三環路國貿橋就是建國門外大街,再向東就改名建國路,京通快速路,可以直接抵達通州。

從西單路口向西,以西二環上的複興門橋為界,東側就是複興門內大街,西側就是複興門外大街,不過複興門外大街沒有延伸到西三環,而是在二環三環中間的木樨地橋結束,再向西就是複興路,一直延伸到西四環外的八寶山公墓。

長安街兩側有很多重要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尤其是西長安街以及延長線兩側,廣電總局、中央廣播電台、鐵道部、科學院、全國總工會、軍事博物館、中央電視台等等。

延長線的複興路兩側有很多神秘的大院,這些大院起源於建國初期,當時二環以外大部分地區都是郊區,部隊的多個總部在此安營紮寨,空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總後勤部、炮兵司令部、裝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鐵道兵司令部等單位依次排開分布。

這些部門機關場所、家屬樓、子弟學校等等集中建設,形成了一個個風格統一,又各具特色的大院社區。

八十年代以後,原先的機關部門大多都有了新的辦公場所,大院中出生的孩子們也已經長大,活躍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原先封閉的大院也日漸開放,對外掀開了神秘的麵紗。

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建築有的依然存在,有的則是推倒重建,建成一棟棟更加現代化的住宅樓。

在這個建設的過程中,大院出身的張鎮海當然也沒少出力,他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聚集起大量人才,也積攢了海量的財富,將公司規模發展壯大起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不僅經濟上改革開放,思想上也格外活躍,整個社會秩序一度極為混亂,抓住機會一夜暴富的人很多。

張鎮海召集一批退役的戰友組建建築公司,運輸公司,商貿公司,運用嚴格的紀律和組織管理方法,確定明確的目標後,他們的人員高度團結,又敢打敢拚,發展起來比那些散兵遊勇自然更有效率,幾個公司互相支持,同時進入高速發展的軌道,一直持續到現在。

別的大院子弟發達以後在外麵買四合院,買別墅,建豪宅紛紛搬了出去,張鎮海夫婦卻恰恰相反,他們始終住在複興路的大院裏。

夫妻兩個都是海軍大院長大的,張鎮海參軍後卻成了陸軍裝甲兵,結婚的時候已經是營級幹部,在裝甲兵大院裏麵分配了房子,後來下海經商,參與這些大院的改建工程,獲得一部分房屋的產權可以對外出租或者出售,於是在隔壁的炮兵大院有了一批完全屬於公司的房子,跟他創業的戰友們一起搬了進來。

張秋鵬從記事起,就是在炮兵大院裏長大的,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都在附近不超過一公裏的範圍內,步行都不用擔心遲到。

曾凡去過張秋鵬那棟三百多平米的複式公寓,本來以為他爸爸應該住在更豪華的獨棟別墅,或者傳說中的四合院裏。

萬萬沒想到,他們做客的地點竟然就是一棟京城最常見的那種不新不舊的板樓,估計最少有十年的曆史了,在剛建成的時候很先進,現在來說就顯得有點落伍了。

“你們還別看不起這裏的房子,我們家住的那套麵積並不小,當年可是師級以上幹部才能分配到,我爸爸就是不退伍,混到現在都未必能住上,即便是現在想要在這裏買房,也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