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8章 雁塔和碑林(1 / 2)

曾凡並沒有和楚妍說治療的情況,涉及到人家的隱私,他得替人家保密。

實際上,除了最開始木根女兒和坎昆兒子那兩次以外,後續曾凡的治療過程,楚妍都有意避開了,知道曾凡原則性強,她也從不去問具體病人的事情。

小雁塔位於碑林區的薦福寺內,與大慈恩寺的大雁塔直線距離三公裏左右,正好在南北中軸線兩側,小雁塔位於西北,距離內城更近,大雁塔位於東南,占地麵積更廣。

修建大雁塔是為了存放著名的玄奘法師取回來的貝葉經,大慈恩寺是玄奘法師的譯經場所,他不是第一個去天竺取經的和尚,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

在玄奘去世後的第七年,唐高宗鹹亨二年,三十六歲的義淨法師從廣州乘船出發,取海路前往天竺,途徑今天蘇門答臘島的室利佛逝國,前後耗時二十餘年,在天竺各地遊曆十七年,其中在那爛陀寺求學十一年,回到國內的時候已經年過六十,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顆至洛陽,武則天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

歸國後,義淨在皇室支持下先後在洛陽、長安多個寺院召集中外徒眾,專心領導譯經工作,唐玄宗先天二年正月,卒於長安大薦福寺翻經院,享年七十九歲,義淨先後翻譯了經、律、論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義淨去世前三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法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的薦福寺塔建成,因為形製與大雁塔相似,高度稍低,被百姓稱為小雁塔,距今也有一千三百餘年曆史了。

小雁塔建成時高度十五層,曆經千年滄桑,多次修繕,還經曆過多次地震從中豎列一分為二,若幹年後地震又重新複合的奇景,明朝時關中大地震損毀了最上麵兩層,到現在隻有十三層的高度了。

跟建成後命運多舛,曆經多次翻修改建的大雁塔相比,小雁塔就幸運多了,曆經多次地震而不倒,建築主體基本保留著唐朝時的原貌,算是相當難得了。

大雁塔可供遊客登臨觀望,小雁塔就隻能在周圍瞻仰了,下麵的寺廟規模也和大慈恩寺沒法比。

薦福寺內保存有宋金時期的鐵鍾,通高三點五五米,至肩頂部高三米整,鍾鈕為神獸蒲牢,高五十五厘米,口徑二點四五米,口沿周長七點六五米,總重約八千公斤。

鍾表鑄字成六格方款,有陽文共計千餘字。首款鑄有“皇帝萬歲,臣佐千秋,國泰民安,法輪常轉”共十六字,雁塔晨鍾是關中八景之一,每天早晨悠揚的鍾聲響起,據說數十裏內都可聽到。

古鍾也有八九百年曆史,有了裂痕,雖經簡單修複,也已經不堪敲擊,成為了文物保存,隻供遊客瞻仰,小雁塔文管所於九八年仿照古鍾樣式,進行改進優化後,用現代工藝製作了一口大小相似的鐵鍾,供遊客敲擊使用。

在薦福寺參觀了小雁塔後,曾凡和楚妍開車去了幾公裏外的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始建於宋元祐二年,距今已經有九百多年曆史,經金、元、明、清、民國曆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收藏了自漢代之後的碑石、墓誌四千餘件,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係列完整,時間跨度達兩千多年。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石頭,博物館修建了房屋,碑亭進行保護,斷裂過的還加上了鋼鐵框架,玻璃罩子進行防護。

石碑大多都是由大青石或者大理石刻成,雕刻難度較低,卻很難長久保存。

兩種石材都屬於石灰岩類型,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鈣,質地偏軟不耐酸堿腐蝕,所以年代久遠的石碑,很多字跡都已經模糊不清了。

來之前曾凡對書法沒有研究,他隻是對這些碑上記錄的文字圖畫內容,還有這些保存千年的石頭感興趣。

碑林博物館最出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做序、注解並手寫的《孝經》石碑,因石碑完成後放於三層石台之上,被稱為《石台孝經》。

石碑字體是隸書,一個字就像一幅畫,看上去格外的雅致優美,看的曾凡都想有時間要好好學習書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