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的重力是萬有引力的宏觀表現形式,根據廣義相對論的解釋,質量和能量的存在引起時空的彎曲,導致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互相吸引。
大質量的物體比如太陽,地球,周圍會形成一個特殊的時空場,這個場內時間和空間的密度都會增大,進入這一個區域的物體都會不由自主的圍繞旋轉,因為旋轉看似運行路徑變長,實際卻是最省時省力的運動路徑。
按照曾凡的理解,以地球的時空場考慮,應該是越靠近地表,時空的密度越大,對應的外在表現就是越接近地表,引力越大。
反向推理,遠離地表的地方,時空的密度更低,更接近真空,這也是衛星可以隻用很小的力量,就能高速繞地球飛行的原因。
地球時空場是地球作為一個整體所包含的無數粒子共同作用產生出來的,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在繞著太陽旋轉,在整個太陽係中,地球又受困於更大的太陽時空場,被動的圍繞太陽旋轉。
整個太陽係,又是更龐大的銀河係時空場的一份子,相比於地球之於太陽係,太陽係在整個銀河係更加的微不足道。
微觀狀態下,每一個原子都在不停的振動,隻是它們的位置因為互相之間的電磁力產生的分子鍵互相鎖定了,大多數情況下原子都不能隨意移動,這也構成了宏觀物體的穩定基礎。
更微觀狀態下,原子核周圍的電子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像地球一樣繞太陽高速公轉,隻是因為速度太快,體積太小,具體行動軌跡在人類的視角難以測算。
宏觀到宇宙星空,微觀到原子內部,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也有太多明顯的差異。
如果用時間空間的概念來分析,越微觀世界,時空的密度越大,越宏觀世界,時空的密度越低。
從宇宙的角度看待時間,星係的運動要按照億萬年去計算,而從原子的世界看待時間,粒子的運動就要按照納秒、皮秒、飛秒、阿秒等更微觀的單位去觀察。
時空的密度不是均勻分布的,越深入粒子內部,時空的密度越高,每一個微觀粒子周圍,都可以認為有一個獨立的時空場。
地球周圍的時空場,理所當然也是地球所包含的全部微觀粒子時空場的集合,時空場就等於引力場。
如何抵消掉地球的引力場,曾凡隻能從自己更熟悉的微觀世界去尋找答案。
讓物體周圍具有比地球時空場更高,或者更低的時空密度,能不能產生效果呢?
那麼該如何改變物體周圍的時空場密度呢?
按照曾凡自己的體驗,高溫環境下,更容易深入微觀粒子內部,這時候粒子的能級比較高,粒子周圍的時空場密度比常溫下更大。
單個的粒子能級高的時候受到的引力大,還是能級低的時候受到的引力大呢?
好像是能級低的時候引力大,這個時候粒子活躍度低,能級高的時候粒子活躍度高,更容易克服彼此的約束,可是這些約束更多的是電磁力,強核力在發揮作用。
想到這裏,曾凡掏出兜裏的能量球,懸浮在空中。
能量球表現出懸浮能力當初他並沒有深入思考,單純用空氣浮力也不能完全解釋,可能和內部高度的能量密度也有關係。
物體的能量密度高,周圍時空場密度必然也高,所以才能完成高密度的能量儲存,進行高密度的時間分割,好像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單純有能量密度也不一定能克服引力作用下的自身重力,懸浮起來,還要能像磁體的磁場方向一樣對物體時空場進行整體性調節,才能改變調整引力作用的方向,真正的克服重力,實現懸浮或者將引力轉變成排斥力遠離引力中心。
曾凡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設想製造出了能量球,可是並沒有完全搞明白其中的原理,現在深入的感應和思考之下,才發現他想要的解決方法竟然就蘊藏在裏麵。
想要讓神鷹實現反重力升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逆轉神鷹整體時空場方向,讓其與地球時空場方向相反,說難很難,但是對曾凡來說,恰巧勉強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