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飛結束後,曾凡和楚妍當天就離開了西安。
楚妍回羅馬做自己的學生,同時還要管理剛開始運營不久的金融公司,曾凡則是回到亞平寧山脈地下空間繼續自己的研究。
虎鯨飛行器盡管帶給陳飛他們很大的震撼,在曾凡心中,也隻能當作交通工具,安全性仍然不夠。
他想要設計出一艘在他的認知裏更完美的飛行器,至少可以安全的完成空間傳送才行,現在的虎鯨自身勉強具備傳送功能,但是載人載貨的話,那就不太成功了。
當前的時空裏,虎鯨的防護堪稱無敵,可是體積太大空間傳送也麻煩許多。
在曾凡推測的更高維空間裏,虎鯨可能相當於敞篷平板車,幾乎等於不設防,如果用於載人載貨傳送,丟失物品那是大概率事件,差別隻是多少的問題。
他製造的貼身裝備對人進行空間傳送,一直都沒有太大問題,哪怕少量身體內的原子丟失,也問題不大,能量球正常傳送也沒問題,因為體積小,安全性還更高一些。
曾凡通過自己的能力進行傳送,因為傳送使用比較頻繁,可能還有他與未知能量特殊感應的緣故,現在的安全性反而最高,想要通過機器的方式實現傳送,難度就比較大了。
楚妍設想的傳送門,曾凡考慮之後放棄了,傳送門無論是傳送物體還是人體,都有傳送先後的問題,這樣的傳送都相當於快速切片,跟自殺沒什麼兩樣。
飛行器這種整體傳送在他看來應該更容易實現,不過就算一百多立方的小型虎鯨攜帶物品傳送都很容易丟失,他還是用元素和結構都非常簡單的貨物實驗,更複雜的物品傳送,結果也可想而知了,丟失一部分都算順利,好幾次所有物品都不知道傳到那裏去了,徹底有去無回。
大批量貨物傳送不好實現,曾凡感覺自己有點太心急了,於是把就目標定小一點,準備先製造出一種類似電梯空間的小型傳送裝置。
人或者貨物進去後,通過空間內裝置達成某些特定區域的粒子同頻共振,從而完成定點目標的整體傳送,這個裝置完成後,再從簡到繁一點點擴大傳送的空間。
得益於在微觀感應層麵對於電子的認知突破,曾凡才有把握製作這種傳送裝置,所用的材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碳或者矽元素,也不再是簡單的納米管結構,而是一種曾凡自己發明的全新物質。
按照現有的理論體係,自然界大部分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一定數量的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核,原子核因為質子所帶的正電荷形成庫倫場,然後吸引同樣數量的帶負電荷的電子圍繞在原子核周圍運動,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原子。
原子外層的電子很容易吸收外部的能量發生能級躍遷,擺脫原子核庫倫場的束縛,無數的原子聚集在一起,互相影響作用,就形成了自然界的各種複雜物質。
原子核內質子的數量決定原子的性質,也就是原子到底屬於哪種元素,同種元素中子的數量決定該元素的屬於哪種同位素。
真正決定原子外在特性的則是外層電子的表現,外層電子容易發生能級躍遷,與周圍的其他原子發生反應,該類原子的穩定性就會很差。
想要進行空間傳送,就需要對物體的原子層麵進行更精準的調控,想要調控別的物質,不僅自身結構要變得更穩固,還得有廣泛影響其他物質的能力。
無論是碳元素,還是矽元素,都算不上穩定性強的原子,納米管的形式讓他們可以達到結構穩定,在當前的世界穩定性表現也不錯,自身進行空間傳送也太大沒問題,可是想要攜帶更多物質一起傳送,就有了很大局限性,兩種元素對其他複雜物質的影響力不足。
想要傳送結構複雜、還是多種元素混合的物體,能量消耗不是最大的難點,帶動不同種類的原子頻率協調變化,從而達成傳送的必要條件才是最主要的能力。
曾凡通過感應能力製造的能量球和防護裝備有這樣的傳送能力,但是機器人批量製造出來的裝備就不行,原先他不太清楚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