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問:“師傅什麼是天幹地支呢?”
師傅道:“說起天幹地支,還要從遠古時代說起,遠古有三皇,一是天皇燧人,二是人皇伏羲,三是地皇神農。
天皇燧人發明了鑽木取火,讓人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地皇伏羲創造了八卦和龍圖騰,帶領人們走進人文時代。神農人皇,他發明了醫藥和農業。
燧人,伏羲,神農,是遠古人類貢獻最大的三個人,是三皇的代表,因此被稱為三皇。三皇又代表不同的三個時代。
天皇統領著周邊十個部落,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據說這是最早的十天幹。
人皇時代十天幹被十二部落取代,十二部落分別是,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這是最早的十二地支。
到了人皇時代,因為沒有年月日時的概念,很多時間上的約定都很混亂,十天幹就用來記錄天數,為了更加方便記錄就把,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改為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定為十天為結,三結為一大結的結繩記日時代。
後來人們發現,十二個大結就是一年的重新開始,就把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定為十二個月,也叫十二地支。
為了方便記錄改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這就有了十天幹記天法,和十二地支記月法,並把十二地支用來記時。
地皇發現一月當中,一個天幹多次重複,很難分辨是具體的哪一天,就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重新排列,最後出現了六十個不同的組合,分別是1.甲子 2.乙醜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醜。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定為六十花甲子。
從這一天開始第一個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正式走上曆史舞台,這一用就是幾千年。
一天有十二時辰,是近代有了表才把十二時辰分成了二十四小時。
少年問:“師傅十二十辰為什麼會有十二生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