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基代表太子殿下、代表大明百姓先行謝過二位大人。”
說罷,彎腰一拜。
二人誠惶誠恐,立即下跪回禮。
朱瞻基挺了挺胸膛,隨即扶起二人。
而張輔立即從甲胄裏拿出兵符,雙手遞給朱瞻基。
朱瞻基接過兵符,緊緊地握在手裏。那一刻,俾睨天下的氣勢油然而生。
看了看麵前這數十萬大軍,又看了看張輔和金幼孜。
隨即命令道:“中軍護衛龍攆進城,其餘軍隊城外駐紮。”
隨即大軍各部有條不紊地調動、駐紮。
開平衛大堂。
門外守衛森嚴,兵甲林立,金光閃閃。
朱瞻基坐在首位,英國公張輔、金幼孜成國公朱勇、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瑛、忠勇王金忠、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等分坐兩旁。
而他們身後,各有一排士兵站立。
大堂裏的氣氛,緊張異常。唯獨張輔、金幼孜和朱勇泰然自若,其餘數人,都有些不明所以。
掃了一眼眾人,朱瞻基緩緩說道:“皇上已於七月十八龍馭歸天。”
“我奉監國之命前來迎喪。”
眾人一聽,頓吸一口涼氣,彼此觀望,時不時竊竊私語兩句。
朱瞻基冷眼掃了一下,眾人接觸到這冰冷的眼神。立即停止交頭接耳,正襟危坐。
這時張輔站起身說道:“諸位大人,大行皇帝於七月十八日卯時駕崩於榆木川。”
“因為大軍在外,未防不測,所以由我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內侍馬雲和成國公朱勇等商議,秘不發喪,並由楊榮和海壽等回京奏報!”
“今監國特派皇太孫前來迎喪。”
眾人一聽,立即全部起身,跪倒在中間。
朱瞻基冷眼看著堂下跪倒的諸位將領,緩慢地起身說道:“陽武侯薛祿、寧陽侯陳懋率領前鋒營已經抵達京城,護衛京都,明日卯時,全軍發喪。”
“武安侯鄭亨、保定侯孟瑛,率後衛營延出三十裏殿後戒衛。”
“安遠侯柳升、興安伯徐亨率左右衛前出居庸關,保證沿途暢通。”
隨後便下堂走到忠勇王金忠麵前,拉起金忠的手:
“忠勇王隨大行皇帝親征大漠,勞苦功高,待我回京後,必然上奏天子,予以封賞。”
“明日大軍發喪,若阿魯台或兀良哈部得知,恐前來襲擾。”
“王既蒙古王子,通曉邊事,故而想請忠勇王前去戒備,以不起邊釁為要,不知可否?”
朱瞻基一邊說,一邊拉著金忠的手,親昵無二。
金忠聞言:“臣在蒙古,備受阿魯台欺淩,蒙得皇上恩禦,才得保全妻兒全族。臣定當結草銜環,以報天恩!”
“今大行皇帝龍馭賓天,臣痛感萬分。殿下盡可放心,有臣在,定不會讓阿魯台、兀良哈等,驚擾聖駕!”
朱瞻基拍了拍金忠的手“有勞忠勇王了。”
說罷望向門外,柴鬆雲帶著一眾士兵,壓著六人來到大堂。
這六人,一名小太監,一名禦廚,其餘四人皆是軍官,其中一人,乃是成國公朱勇帳前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