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山橋村。
半個月後,村裏的人都知道,這一次會有不少知青下鄉村,是以往的兩倍不止。
一大早上山橋村村長顧建強和村支書顧仁,叫漢子們抓緊套牛車去鎮裏接知青,這牛車一套就好幾輛,而村長的媳婦也開始和老知青們收拾知青所。
山橋村以前叫顧家村,大多都是姓顧的人家,說白了是一個大宗族的村所以叫顧家村,後來因為戰亂的原因有人逃難逃來了,村裏所以就多了十幾戶外姓的人家,之後又因為有山有橋才改成了山橋村。
村裏麵的布局還算好,村民多多少少都會一點本事,畢竟如果不會點本事的話,在這偏僻的山下根本活不下去,所以總體來說村裏的人自給自足還是可以的。
好幾輛大皮綠卡車,每一輛大皮綠卡車上都擠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知青都是從縣上的火車站拉過來的。
從大卡車下來的知青早就已經分配好到鄰鎮周邊的村裏的名單了,這是一共下鄉了5000名知青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知青挨個下了車。
“總算到地了,我都快要吐了。”祝小雨有幾分不耐煩和疲勞,畢竟路途太過於遙遠,讓她有些受不了。
“恐怕還沒有,還要坐牛車呢,沒看到那邊排滿著整整齊齊的牛車嗎?”與她同行且同城的女知青早早就看到了前麵的牛車提醒她道。
“還要坐車,還是牛車?這太遠了吧。”祝小雨根本就不想再坐車了,她坐的快要吐了,但是沒有辦法。
這也沒辦法,實在是這個地方偏處於南。
“果然是偏僻的地方。”
“好了,別說了,快點上車吧。”其他人也有同樣的經曆,不過還沒有到地方,隻能提醒她們。
下麵早已經擺著一輛又一輛的牛車,還有牛車旁站著的是各村的村長和村支書,為了更快的回到村裏幹農活,他們還特意弄了個牌子,放在自己村的牛車旁,車上的人多半都識字,然後再讓漢子們在旁邊喊,這樣就能快一點。
“保關村的,快點,各位同誌抓緊上車。”
“這是什麼情況,都是一群下鄉的知青,早就是分好了名額了,怎麼還在磨磨蹭蹭的?”角複村村長看著那群上了牛車的知青,還在磨磨蹭蹭的不由的說道。
“宋老哥你又不是不知道,一群不懂事又剛剛下鄉的學生仔罷了。”
“都是城裏麵來的,大多都是細皮嫩肉這都是什麼事兒啊?這該怎麼幹活?”
“是啊,我還想著怎麼安置他們呢,畢竟個個不一定會幹農活,在家裏還可能是嬌生慣養的,這樣日後的日子,還不知道要鬧出什麼事來。”宋休還在想著如何安置新來的知青。
“哎呀,如今啊,不上學了。”
“顧老哥,你也來了?”
“這不每個村都分配了百來個知青,村裏的知青所都不一定有地方住,恐怕要住在村裏的村民的家。”顧建強撓了撓頭看著旁邊的知青。
“誰知道住村子裏麵會發生什麼?”
“不隻是住處,還有吃喝拉撒,都是個問題?”
“我們也沒想到這次下鄉的人會這麼多,剛收到消息的時候,我們都以為隻是十幾二十個,突然間幾百個,誰看了不迷糊?””負責人歎了一口氣說。
“是啊。”
負責人緊接著又說:“這次知青下鄉的人比較多,你們多費些心啊!”
“各位老兄回頭再聊,我們村路途比較遠,我先帶我們村的知青回村了。”
“行,那我們也走了。”
各村的村長都領著自己村裏名下的知青趕回村,山橋村就離鎮裏有些遠,所以知青們坐了整整4個小時的牛車,途中倒是有不少知青吐了,也有可能是坐車的時間太久了。
“果然是荒郊野嶺地處偏僻,連條正經的路都沒有……”一個紮著雙馬尾辮子的女生吐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