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5章 :論古代的科學家完結(1 / 1)

在化學上麵它也有一定的研究,據他的《夢溪筆談》記載,信州鉛山縣有苦泉(硫酸銅溶液)、流而成澗。

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膽礬(硫酸銅),熬製膽礬就能生成銅,熬膽礬的鐵鍋,日子久了也會變成銅。沈括的這段記錄,即濕法煉銅,利用化學置換反應的方式提煉金屬。

膽礬化鐵成銅的記載古已有之,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萬畢術》、東晉葛洪《抱樸子》均有類似記載。據郭正誼考證,沈括的記載錄自中唐時期成書的《丹房鏡源》。

但直到宋哲宗紹聖五年,張潛主動將《浸銅要略》獻給朝廷,在北宋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膽銅法生產才被迅速推廣開來。

天文學方麵就更不用說了。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曆代的發展演變,到北宋時,結構十分複雜,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沈括對此作了很大改進:取消了渾儀上不能正確顯示月球公轉軌跡的月道環,放大了窺管口徑,使其更便於觀測極星,既方便了使用,又提高了觀測精度。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郭守敬創製的新式測天儀器——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

除此之外他的地理也非常的厲害,他根據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積物,分析出華北平原過去曾是海濱,今已東距大海已千餘裏,而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衝積形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衝積平原)最早的科學解釋。

沈括根據峭拔險峻的雁蕩諸峰頂部在同一平麵上的現象,推斷雁蕩山是由流水侵蝕作用而形成:流水將疏鬆破碎的岩石、土壤等衝走,留下堅硬、固結而聳峭的山峰。

這種“流水侵蝕作用”的看法是十分正確的,直到18世紀末,英國的赫頓在《地球理論》一書中才提出類似觀點,比沈括晚了約700年。

沈括還詳細記錄了各地發現的化石、並根據化石來推究古代氣候的變遷,解釋虹的大氣折射現象,科學地描述了龍卷風生成的原因、形態和破壞威力,用月亮的盈虧來論證日、月的形狀及海潮與月球的關係等等。沈括對自然地理的研究,在許多方麵都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

除此之外他還在地圖學、水利、經濟、軍事、文學等方麵有著極其大的成就和貢獻。

對於這些我就不仔細講了。”

在聽到對於沈括的介紹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英明的皇帝都瞪大了眼睛,露出羨慕和嫉妒的神色。他們不禁感歎,如果自己能擁有像沈括這樣的官員該有多好!

這個沈括不僅在仕途上有所建樹,還精通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地理地質等多個領域。他的才華令人驚歎不已,仿佛無所不能。這樣的人才為何偏偏生在了宋朝呢?

不少有作為的皇帝對宋朝可以說是充滿了嫉妒之情。在他們看來,宋朝似乎遍地都是人才,無論是文化藝術還是科學技術,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宋朝的那些皇帝卻不重視這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