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明的大妹楚秀英,嫁在離槐樹灣村十幾裏路的梅家莊。梅家莊沒有雜姓,都姓梅。夫家是厚道人家。楚秀英嫁的是梅家老大,嫁過去後倆小口並沒有分開單過。楚秀英誕下一男一女後,梅家已是四代同堂。十幾口人住在三間石板房裏,雖然擁擠些,卻也其樂融融。
梅家男子在農閑的時候會利用當地的楠竹編織籮筐、竹篩、簸箕等農家用品,趕場天拿到集市上去賣,再換回些油鹽布帛甚至哄娃娃的小吃食之類的東西;女眷們在農閑時也不會閑著,她們用周圍苗胞們傳授的蠟染技藝,把一塊塊的白布漂染成她們喜歡的花色樣式,然後一針一線地給家裏的老老少少每人縫製一套新衣,等到過年的時候再拿出來穿,既經濟又體麵又喜慶。
大妹楚秀英嫁了這麼一戶好人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作為當哥的楚漢明,也就放了心。
楚漢明在梅家莊住了兩三天,梅家人拿出家裏最好的來招待秀英的娘家舅:什麼香腸啦,臘肉血豆腐啦,甚至風幹的野山雞啦,還有臘月裏備下的糯米粑啦,粘米粑啦。。。。。。幾乎是傾其所有,以此來表達梅家的盛情。
二妹楚秀蘭嫁的是坪地場張家的小兒子。張家的大兒子、二兒子已分家出去獨立生活,家裏唯一的小姑子才在年前嫁到了外村。孀居的婆婆跟小兒子一家生活。婆婆可憐秀蘭的身世,待她如同已出,秀蘭嫁到張家後從沒受過一點苦。
秀蘭生下女兒才兩歲多,現在又有了身孕。
秀蘭從小就跟大哥楚漢明親。楚漢明在外惹了禍,經常是秀蘭在母親麵前打掩護;楚漢明得了什麼好吃的,也會悄悄地塞給二妹。後來楚漢明負氣出走,哭得最多的也是秀蘭。她以為她這一輩子再也見不到她的大哥了。
當秀蘭確信站在她麵前的這個人就是她日夜思念的大哥時,她激動得哭出了聲,眼淚像不竭的泉源奔湧而出!
在坪地場盤桓的那些日子裏,楚漢明和楚秀蘭倆兄妹,說了好多好多的話,共同回憶了他們在槐樹灣村,在他們楚家的老屋裏,在他們年少的時光裏,他們一起經曆過的那些雖然苦難但仍不失甘美的生活。。。。。。
當然,他們沒有說起父母離世的淒涼,也沒有說起家人離散的悲哀,因為他們知道這個話題對於他們兄妹倆來說太過沉重;二妹沒有問大哥,大哥也沒有告訴二妹,這些年他離家之後都幹了些什麼?因為二妹和大妹一樣,和她們夫家的這些親戚一樣,對於外麵世界的風風雨雨,他們理解不了,當然,他們也無需理解。
楚漢明甚至隻是輕描淡寫地對二妹說,他們家的老屋,他已經要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