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些家的商鋪都訂了老周家豆腐坊的生意,我看這老頭家要是再這麼作,咱這半個坊的就沒人去他家買東西了。”
王大娘嗤一聲,“可不是,你說說哪有這樣強買強賣做生意的!
咱小本生意一天能用多少的量都定好了,匡匡給你送過來七八桶,這一天就算是把我們累死,也做不出這麼多呀。
再說了,你就算能做出來,也得根據一天能來多少客人買東西做飯,是不是?
明明家裏那麼大一個豆腐坊,也不知道這是咋想的!”
蔡大娘接過王妍倒過來的炒米茶,又坐在門口的椅子上歇一歇腳,
“嗨!咋想的,沒咋想!他家那兒子是個窩囊廢,娶了個厲害的“好媳婦”,這主意就是他家那新媳婦想出來的。
可一家人都是讚成的,覺得這樣別人沒辦法隻能被迫受了。
但細想一想這個理,人家誰願意受這個氣呀?
你們來之前,不說別的地方,就咱渭河這邊,好幾個商戶人家寧願每天多走半個時辰的路,也要去買老周家的豆腐,不給這劉老頭家送生意。
這一家人看著情況不對傻眼了,這才把劉老頭派出來,每天備一筐豆腐,可憐巴巴的蹲在這賣。
可要真論一論實話,他家可不缺錢,光賣給散戶,一天都賣多少呢?
後來還不是因這把咱這一帶的小飯館都得罪了,不要他家的豆腐,這才收斂了。
這不是生意還得做麼,他家不敢強買強賣豆腐後,這一溜兒的小商戶就隻能忍了氣,還接著從他家買。
要不然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也夠折騰人的。
算是勉強講和了,你看他每天背那一簍,那都不是賣給散客的,咱們這兒的商戶每天現去撿兩塊回來夠用就成。
沒想到,這才過去幾天,就又原形畢露了,來逼著你們買。”
蔡大娘說完這一大通話後,口幹舌燥的,渴的不行,咕咚咕咚把一大碗炒米茶的水喝完了。
王妍在一邊驚呼,“原來還有這麼個事兒呀?”
隔壁鋪子的魯嬸子,聽見他們說話,也搬著自家凳子過來了。
“可不是,那老頭都連著兩天說你家的壞話了,你家可是給咱們開了個好頭。
借了你們的光,老周家每天送來三桶,你家占兩桶,俺們把剩下的一桶分一分。現在咱們都定老周家的豆腐。”
王妍忍不住生氣,該!一天天的放著好好的生意不做,光想歪點子。
賣豆腐!自家還接著賣豆腐,非得把這劉家豆腐坊生意給拉下來一段時間不可!
不過這話也就說一說,王妍之後就開始研究麻辣燙的蘸料了。
一碗菜燙多少,才能讓一個成年人吃飽?什麼樣的比例醬料才能合適?花生醬和芝麻醬各放多少才能相互托起味道,而不是味不相符。
過了三天,王研才算差不多研究出來,可研究出來沒用呀,王大娘不同意這樣做生意,能賣豆腐就先賣著吧。
王妍也是讚成的,畢竟自家小鋪子名聲才剛剛打出去。不適宜做那麼多變動。
就先靠著這一樣菜,在汴河四渠這邊揚揚名吧!
王妍現在每天的生活就是切豆腐塊,炸豆腐塊,和王大娘一起炒豆腐塊。
看見豆腐就反胃,吃膩了!真的是吃膩了。
現在就是給她端上一大盆的雪霞羹,她也吃不下。
這麼的一個月過去了,到了激動人心的算錢時刻了。豆腐一天兩筐二百錢。青菜兩筐35錢,豬肉80錢二斤。
薑和花椒粉用的很少,十天一買,加起來200錢。
辣椒粉就不算在支出裏了,沒法細算,四兩銀子一年收一個山頭。
蔥,就頭兩天用了,之後就沒用蔥,這個不算錢。大米一兩銀子一石。用了六石。
青菜共計支出一千零五十五錢,豆腐六兩,這個加上第一天買蔥的錢。豬肉二兩三百錢。豬肉六百錢。
木柴一擔50文。因為他們有時候下午也不走,就在後麵的屋子歇息,也買了些石炭。每秤60文,一斤四文。
這些還沒燒完,不過都算在成本裏。一月下來是二兩銀子。
支出十七兩零九百五十五錢,算十八兩。那50個錢就不算了,所有成本支出就算十八兩。
然後每天賣大碗菜加米飯的錢總共收了是四十五兩,這一個月淨賺了二十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