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最強大的力量來自夢想(1 / 3)

“我的理想是當總統!”

夢想是奮鬥的

奧巴馬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一路走來,他異常艱辛。身為黑人孩子的奧巴馬,敢於直麵自己的一切,在接納自己身世的過程中,開始了自己的尋夢生涯。是夢想支撐著他走過了那段黑暗的人生,推動他不懈奮鬥,最終問鼎總統寶座。

1961年8月4日,小奧巴馬出生了。他的父親老巴拉克·奧巴馬是一名肯尼亞留學生,他的母親安·鄧納姆是來自堪薩斯州的美麗的白人姑娘。他們的戀情不被世人認可,當時美國法律規定,黑白通婚屬犯罪行為,而老奧巴馬在肯尼亞又已經有了老婆孩子。然而,18歲的鄧納姆還是毅然決然地嫁給了老奧巴馬。

一年之後,這場不被人看好的戀情以破碎告終。老奧巴馬離家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丟下了妻兒。此後,奧巴馬就一直與母親、外祖父母一同生活。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小奧巴馬有了一個特殊的身份:成長在白人家庭中的黑人孩子。

有人說:夢想與國度無關,與膚色無關,它需要每個人奮力追尋。這個黑人孩子就是從直麵自己的一切、接納自己身世的過程中,開始了自己的尋夢生涯。

1964年1月,奧巴馬父母正式離異,1965年母親改嫁給了一名印尼石油公司的經理羅洛·蘇托洛。蘇托洛因為工作原因要去雅加達,於是母親帶著小奧巴馬也去了印尼。在那裏,奧巴馬度過了四年的童年時光,並在當地一所小學念書。

時隔四十年後,總統選舉的那一天,美國大使館在雅加達的一家酒店舉辦了一個聚會,吸引了上百名印尼人和美國人,他們一同等待美國大選的結果。當得知奧巴馬當選的消息後,全場掌聲如雷,那些遠在印尼的曾經的小學同學紛紛對他表示祝賀。在祝賀的背後,他們也可能在懊悔自己當初對這個黑人小孩夢想的嘲笑。

那麼,奧巴馬小時候的理想是什麼呢?

他的老師伊斯拉依拉回憶在三年級的一次命題作文課中,奧巴馬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的理想,當總統!”如果我們在當時聽到或看到這句話,也難免會認為這不過是一句毫無忌諱的童言,或是一個孩子單純而縹緲的夢。然而,小奧巴馬身上展現出來的東西,並不隻是一句希望渺茫的空話,他兒時的所作所為很像是未來的一幅縮影,仿佛冥冥中已經注定這個黑人小孩會有不平凡的人生。

奧巴馬從一上小學開始,就展現出了與生俱來的“領導風範”:負責維持班裏的秩序,“排隊”、“立正”、“看齊”,奇怪的是所有同學都樂於聽從他的指揮。有位老師曾經這樣評價奧巴馬:“他總是想成為第一,站在最前麵。從心理上來說,他有一種領導欲。”這位老師還說,奧巴馬經常保護那些弱小的同學,避免他們受欺負;看到那些因為摔倒而哭泣的孩子,他也會拉住他們的手給予安慰。

照此看來,這個有著領導魅力的黑人小孩兒,的確是個有夢想的“野心家”。一個人的命運,往往與其內心的渴望有緊密的聯係;一個人最終取得的人生高度,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他內心的夢想是什麼。

在我們年幼的時候,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挑戰欲,相信世界受自己的支配。於是,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話:“我以後要當科學家”“我要做一名醫生”“我要當演員”……兒時的夢想,就是一種理想和信念。可惜的是,等到我們長大後,那些良好的願望便不再強烈。因為外界的條件和周圍的人們不斷地告訴我們:你不可能成為科學家,你也不可能當上演員,你以為你是誰呢?你不會成功的。這種負麵的影響讓多數人本真的自我信念漸漸動搖,甚至被腐蝕,隻有少數人始終如一地堅持著。

奧巴馬也曾經曆過丟失夢想的日子。十幾歲的時候,他成了一個癮君子,與任何一個絕望的黑人青年一樣,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他的家境是貧窮的,走到哪裏都會受到膚色的困擾,前途一片渺茫,根本看不到成功的方向,童年的夢想早已不知去向……慶幸的是,奧巴馬的母親重新帶給了他希望。

當時,母親為了考取博士學位,主動到印尼進行人類學工作。對於母親的行為,奧巴馬非常不解,而母親卻告訴他,做人要有追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有益於他人,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陷入沉迷中的奧巴馬一下子頓悟了,重拾丟失已久的自信——雖然我是個黑人,但我要贏得你們的尊敬。

生活就是這樣,永遠都要有目標。也許,很少有人能夠將最初的夢想堅持下來,也隻有少數人能一直依靠著一個夢想而生存,隨著閱曆的增加和環境的變化,很多計劃都可能會改變。但是,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人,始終都需要有夢想;生活,始終都該充滿希望。不管外界的環境如何,不管他人對自己是否有所懷疑,自己也應絲毫不質疑自己實現目標的能力,始終保持一種堅定的立場。有了夢想和追尋夢想的勇氣,夢想就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