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理論,是由布魯斯·麥克萊蘭提出的: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這句話,反映出命運與夢想的關係——一個人最終取得的人生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心的夢想。內心的想法決定了人的行為和生活,如果能夠正確運用這一概念,命運也會發生神奇的變化。
2003年,一部名為《風雨哈佛路》的電影在美國上映,贏得了票房、口碑的雙豐收。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催人奮進的故事: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仿佛天生就是來受苦的,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吸毒,她8歲開始乞討,15歲時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母親安葬時,隻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
所有人都認定,莉斯從此頹廢了。就連她自己也認為,將來會受盡人生的折磨與屈辱。但她又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沉淪下去,她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
“我是誰?我應該怎樣做?我是一個健康的女孩子,我有希望創造出自己的生活!”在心底裏,莉斯發出了這樣的呐喊。她決心告別過去的生活,她要挑戰人生,抱著成功的心態去迎接未來的曙光!
“我是一個健康的女孩子!”莉斯終於認清了自己,開始了夢想之旅。憑借著真誠,她爭取到了參加中考的機會。17到19歲的兩年時光,她學完了高中所有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
最終,這個貧苦的女孩用樂觀的心態和頑強的毅力改寫了自己的人生,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
人生可以改變,但前提是你要認清自己,大膽地喊出“我是誰”,以積極的行動改變處境,用全新的狀態實現夢想。倘若小莉斯不敢麵對未來的生活,認定自己就是失敗的,就是被遺棄的,那麼紐約就會多一個自甘墮落的小混混,少一個感動世界的哈佛高才生。
“現在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成為誰。”韓寒想要成為一名賽車手,如今他果然是國內賽車比賽的佼佼者;劉翔夢想在跑道上出人頭地,果真成了田徑場上當之無愧的明星;朱少柳決心在策劃行業打造自己的天地,最終他在營銷策劃界成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這些傑出的80後精英告訴我們,現在的處境和狀態並不可怕,關鍵是你的內心渴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渴望擁有怎樣的生活。這,才是改變現狀、改變生活的關鍵!
事實上,這種心態就是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如果你了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就不難理解這一概念了。例如,我們渴望財富,就應該把自己的關注點集中在如何獲取財富上,心中堅信自己總有一天會成為富翁,並積極地向著這個目標前進。相反,如果你整天想為什麼我會這麼貧窮,由於你的注意力隻盯著貧窮,你就可能會真的難以擺脫貧窮了。什麼樣的心態決定著什麼樣的願望,更決定著什麼樣的人生。
作為一名高爾夫選手,本侯根的生活原本非常幸福。然而一次交通意外,讓他喪失了美好的生活。那天,本侯根和太太維拉麗開車行駛在公路上,在一個拐彎處準備掉頭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輛巴士急速駛來,本侯根想都沒想,就用自己的身體擋在太太的麵前……
幾天後,本侯根從昏迷中蘇醒過來。醫生告訴他今後不能夠再打高爾夫球了,能夠站起來走路就已經不錯了。可是,本侯根卻沒有這些人想象得那般脆弱。他告訴自己:“我不是一個沒用的殘疾人!我要永遠記得,我是高爾夫選手本侯根。”
就這樣,本侯根毅然開始了康複訓練。他不斷地練習,增強臂力,不管到哪裏,都保留著高爾夫俱樂部會員的資格。最初,他走路時搖搖晃晃,當他再次回到球場的時候,也隻能夠在高爾夫球場的輕打區蹣跚而行。
漸漸地,本侯根可以緩慢走路。於是,他回到高爾夫球場練習打球。開始他隻是打幾個球,但他每去一次都堅持比上一次多打幾個。最後,當他重新參賽的時候,名次迅速上升。當有人問他如何克服心理障礙時,本侯根輕鬆地說:“別忘了我是誰。我是高爾夫冠軍!”
有了“我是冠軍”的這種心態,人就會由內而外地產生一種強大的磁場,吸引成功的到來。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命運是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性格不過是它的產物罷了。成功非偶然,既不是老天開眼,也與上帝無關,是他的氣場吸引來的。
對自己有著積極的認識,會讓你的人生走向積極,就像奧巴馬一樣,認定自己可以成為優秀的人,他就能從大學生一步步成為州議員、國會議員,最終坐上總統的寶座。同理,如果你自始至終都不相信自己能夠取得成就,那麼你就真的隻能淪為不起眼的人。所以,想成為如奧巴馬一樣的成功人士,關鍵就看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