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莊稼地裏說天下…(1 / 2)

吃過早飯。

也沒有特別的事,方老爹說,要去地裏看看。

水稻再過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收了,全村種的都是水稻與粟米。

這個時代,主食就隻有大米與粟米。

水稻本來原產就是華夏,最早始於華夏曆萬年前,玉米和土豆都是明末才入的華夏。

水稻產量很低,一畝地產稻穀五石左右,也就是五百斤左右,粟米產量更差,畝產在兩石左右。

基本上就是交地租、交官糧以後剩一半,自己購買的地十五稅一,逢戰爭或國庫空虛時會加重稅賦。

安居樂業是很難的,像雙溪村就算比較好的了,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了。

如果走出去看看外麵,其實在這個時代並不太平,戰爭、荒年所致的難民、山匪很多,餓殍遍野,民不聊生。

古代的很多王朝,都敗在自欺欺人,一葉障目之上,得民心方得天下!

治國,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

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淩上犯禁,淩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要想安身立命,有所作為,必須去一點一點去改變民生,有了希望,才能有夢想,有了希望與夢想,生活才有奔頭,有奔頭才有動力。

希望總是:吃飽穿暖,一家人健康平安。

滿足了希望才會追求更好的生活,這是夢想,但夢想是以知識為基礎的。

想要糧食能豐收,必須知道怎麼種地,想要當官,必須要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手段,要想經商,必須要懂得渠道與術算。

要想文明,必須要有文化,所以知識是生存的技能,也是財富。

方子舒也想到地裏去看看。

知識改變命運,所以能不能根據自己的知識,對村裏有所幫助。

自己來到這個時代,為自己、為爹娘、妹妹都必須去思考、去謀劃,所以先從村裏開始,先去了解糧食,這是要盡快去做的事。

“老爹,一會兒,我和你去地裏。”

“好啊,正好和我一起幫忙拔撥草…”

“娘,我也想去”

“靈兒,你就別去了,地邊不好走…”

“娘,你讓我去嘛?好不好?”

小靈兒撒著嬌,央求著娘,一臉委屈的樣子。

“娘,讓靈兒去吧,我看著她,沒事的。”

“好吧,舒兒,要照顧好妹妹。”

“哥哥最好了!我聽哥哥的話…”

小靈兒笑嘻嘻的說道。

和老爹一人扛著把鋤頭,拉著小靈兒穿過村子,朝田地裏走去。

來到田邊,放眼望去,田野的景色一覽無餘,泛著淺黃的水稻一顆顆緊緊挨在一起,一陣風吹過,田野便掀起了層層波浪。

無論什麼時候,田野間都會響著孩子們的歡笑。

小靈兒一蹦一跳在跟在父親身後。

風景雖然漂亮,但方子舒關注點卻不在風景上。

田裏的稻穀是一株挨一株的,非常緊密,稻穗短小,十株中至少有三株不抽穗,從遠處看,好像高低一致,但顏色不一致,有金黃的、淺黃的、綠的…

近看,綠的地方還沒抽穗,一片黃一片綠,高低不一,像狗啃了一樣。

稻田裏各種雜草也比較多。

根據自己另一世的經驗,這是不合理的,大致原因是:不是育苗插栽,是撒種的方式,密度高和雜草,導致土壤營養分流,稻穗短小,甚至不會抽穗。

土地翻整不均勻,導致成熟度不一致。

可以通過改善土壤、種植密度、灌溉方式、施肥技術等措施,為水稻創造出較好的生長環境。

沒有選擇好稻種,也導致水稻的長勢良莠不齊。

種子應該選擇籽粒飽滿、穀籽均勻、顏色亮爽、幹淨的才好。

方子舒像農業專家一邊走一邊分析,同時也有了解決方案。

但是現在季節也不對啊,隻能注意選種了,一會兒到了田地再和老爹聊聊。

方子舒家總的有十八畝地,自己家種了八畝,另外十畝出租,出租地收益剛好夠每年的十八畝地的賦稅。

自己家種的八畝地糧食,就不用上賦稅,村裏人看病多以物抵診費,所以家裏條件算是剛達到標準線的小地主。

來到自己家的田地邊,水稻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老爹,坐一會兒,我想向您請教一些事情。”

“好啊,兒子,你想說什麼?”

“來坐下說,靈兒也過來,小心摔跤。”

方老爹看到自己兒子一本正經的表情,也想知道兒子有些什麼想法。

兒子打小就聰明,在村裏有方小郎中的稱呼,得到了村民的認可與喜愛,平時雖有些皮,也時常坑自己,但真正做起事是一點不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