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人說說笑笑的,通過南門關,來到門樓內建房的地方。
眾人看著在工地上忙碌的朱大伯他們,心裏非常感動。
大家都自主的加入到房屋地基的建設當中。
方老爹看到兩百多人擠在工地,人擠人的也影響進度…
“周叔,你們來了多木匠和石匠?”
“差不多有六十多人,良成,怎麼了?”
“周叔,這邊人太多了,反而擁擠,您安排三十個師傅,帶著一百個人去對麵,那邊也是房基地,我把這邊幾個師傅安排過去領著幹!您看呢?”
“良成啊!我不管的,我把人叫過來,你負責調配安排就好了!”
周老爺子理直氣壯的說道。
其實也對,一手交人,一手收人,人貨兩訖,人是你們的了…
“哈哈…好!周叔”
方老爹馬上進行了人員的調配,二百多人分到東西兩邊,由雙溪的工匠帶著幹,很快就有了明顯的提升。
方老爹心裏也想快起來,最好是今天能把房基地弄好,明天就開始建房,要盡快的的把移民戶安置好才行啊!
稻穀的秋收,至少還要一天,今天忙完,明天安排一百五十人伐木,然後再運石頭。
等石頭差不多,木料也差不多幹了,如果不幹,還得用兒子的辦法…
這時方子舒帶著王大柱走了過來…
“老爹,一會兒把朱大叔,還有李叔安排給我,我和周爺爺把路勘測一下!”
“好!你們去,我在這邊看著點”
“良成,這邊就交給你了,我和子舒去辦路的事”
“周叔!您放心吧”
“兒子,照顧好你周爺爺,山路可不好走”
“知道了!老爹”
方子舒和周老爺子帶著王大柱、周大壯、朱大伯,還有石匠李伯,一共十來個人,扛著斧頭、丈杆朝南門關走去。
眾人出了南門關,就開始測量規劃起來,其實也很簡單,首先以直線,朝著周村的方向進行丈量,來核算全長。
然後看石頭,如果石頭過大,生根的動不了,那就得找出能縮短距離的方法。
如果實在不行就隻能拐彎,但最終還是要保持直線進行,石頭動不動得了,這個石匠就比較懂。
整個路線以直線規劃,大多的地方,隻需要高拉低補。就是高了就挖,低了就填,會產生溝水的地方用石頭填,溝麵太寬的,就搭木橋。
方子舒的要求相對較高,木橋必須達到五尺寬,橋麵用木板埔平,橋麵高過三尺就必須安裝護欄。
眾人仔細的按照方子舒要求記下來。
大家深感慶幸的是,從雙溪到周村沒有江河。
唯一的一條小溪,就是下邊溪,小溪寬六尺左右,大家決定建石橋,必須考慮長遠一些。
一直朝前走了三裏多的時候,也就是長背山下,出現了一條五丈寬,二丈深的溝。
因為要求木材來搭,那麼木料至少要在二尺的直徑。
這個可不比蓋房子,房子用的直徑全部在五寸左右。
兩尺直徑,五丈寬的溝,至少要到七丈長的木料,這樣的木料,憑人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大家想了很多種辦法都不行,最後隻能試著求助方子舒。
方子舒現場給大家進行演示,眾人一下也就看明白了,隻是沒人這樣想過,也就不知道怎麼弄。
王大柱也恍然大悟,看起來就是這麼簡單,這就是昨天說抬起五百斤大石的方法啊!
也就是采用杠杆原理,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眾人對方子舒深感的佩服,
其實說白了,在這個時代除了官道會修一下,也就是填補一下,擴寬路麵,也隻是盡量直一點,好走一點而已。
修官道的時候,如果遇到剛才這種大溝,沒有辦法解決的話,怎麼辦呢?繞唄,簡單直接,沒有人會考慮路途的遠近問題。
結果就是,這一繞路,有可能五裏、十裏、五十裏的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