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張光達父子的客氣,方子舒也隻能坦然受之,雖然繁文縟節可以省略,但注重禮儀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禮儀是一套言談舉止的準則,是一種毫不做作待人待己的態度,尊重他人、處理得當,令自己和他人都活得更舒服、自在、愜意。
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麵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而繁文縟節,繁瑣而不必要的禮節,就是其他繁瑣多餘的事項,也是一些達官貴人為了彰顯自己地位的一種儀式的體現。
不少人混淆了這兩者的界限,有人將繁文縟節理解為禮儀,有人則將沒禮貌當成是與繁文縟節作鬥爭。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
“張大人、兩位哥哥,不必謝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事必有人做,事必有人管,事必有人評,事事精心、精細、精致、精美,才能更加精彩”
“學校,所以養士也,然古之聖王,其意不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養習於童蒙,則作聖之基立於此。”
張光達父子三人聽了方子舒的話語,心裏感觸良多,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方子舒看得深遠,對教化於民之心遠比自己幾人想象的還要看得重,幾人也深知責任深重。
“謝公子之教誨,下官父子三人將謹記”
“建立義學已是刻不容緩之事,都不必太過拘禮,既然由兩位哥哥來操辦義學事宜,自是甚好,但教材也是一個問題。對了,不知兩位哥哥說的是那術業?”
見方子舒問起所學術業,張士文連忙說道:
“回公子,以六藝三略為主,《詩》《書》《禮》《樂》《春秋》《周易》,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也學數術”
“哦,這樣啊,可有四書之說?”
方子舒有些驚訝,想起後世文化最繁榮的大宋,文人必讀四書五經。
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大漢王朝尤重《春秋》,春秋蓋由微言大義,故常與其注書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等合集。
五經也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在大宋之前,還有《樂經》一書,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本書也被稱做“六經”,其中的《樂經》後來亡佚了,就隻剩下了五經。
張光達父子三人,還有李紫嫣,一聽四書,都有些懵懵的,沒聽過什麼四書啊?
李紫嫣雖然不知道,也不會多想,反正自己的小情郎懂的太多,自己不知道是正常的。
張光達父子三人可與李紫嫣不同,三人麵麵相覷,心裏非常疑惑。
張家曾也是書香世家,多少代人以來,從來沒有人說過四書,難道是公子自創,還是有高人指點。
無論如何,公子學識之廣博真是非常小可,自己都五十多歲了,還不如一個少年知道的書多,心裏對方子舒更加敬佩。
“公子,何為四書?還請公子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