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勝習慣十六“交學費”
投資大師
隨著經驗的積累,他的回報也越來越多……現在他似乎能用更少的時間賺更多的錢。因為他已經“交了學費”。
失敗的投資者
不知道“交學費”是必要的。很少能在實踐中學習……容易重複同樣的錯誤,直到輸個精光。
要想爬上梯子,你得從第一級開始。
—英國諺語
想在一年內變成富翁的人會在一年內上吊。
—達·芬奇
隻有在字典中,成功才會排在工作前麵。
—維達·沙宣(VidalSassoon)
在人們的腦海中,沃倫·巴菲特和喬治·索羅斯這兩個名字容易同他們的驚人投資回報記錄聯係在一起—分別是每年24.7%和28.6%,就好像他們的投資才能是與生俱來的。
這絕對不是事實。當巴菲特在1956年開辦他的巴菲特合夥公司時,他已經從20年的儲蓄、投資和研究企業及資金的經曆中學到了很多。類似的,當索羅斯在1969年創辦雙鷹基金時,他已經花了17年的時間錘煉他的技能。
沒有長時間的學習,他們剛一踏入基金管理領域就取得輝煌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在這方麵,巴菲特和索羅斯同剛會走路就開始學打高爾夫球的“老虎”伍茲並無區別。如果你認為伍茲是在21歲時突然登場亮相就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個職業冠軍頭銜,那麼你錯了。那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有19年經驗的老手了。
巴菲特的良好開端
與“老虎”伍茲相比,巴菲特起步還算晚的。直到11歲,他才購買了自己的第一隻股票。5歲時,他做了自己的第一筆生意—在家門口擺了一個小攤,向過往行人出售chiclets口香糖。後來他又擺了一個賣檸檬水的小攤,隻不過這一次沒有擺在自家門口,而是擺在了一個朋友家的門口,因為他發現這裏的行人要多得多,顧客當然也就多了許多。6歲的時候,他從雜貨店那裏以25美分的價格購買了6瓶裝的成箱可樂,然後挨家挨戶以每瓶5美分的價格賣掉這些可樂。
許多孩子送報紙或打其他零工是為了掙點零花錢,巴菲特不是。
在14歲的時候,巴菲特有好幾條送報路線,而且把它們組合成了一項業務。他每天要送500份報紙,但由於組織有方,他隻需1小時15分鍾就能完成任務。為了提高收入,他還利用與顧客接觸的機會“慫恿”他們訂雜誌。單從送報上,他每月就能掙175美元,這對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他賺錢是為了存起它們,不是花掉它們。
他還有其他一些生意。他收集並出售舊高爾夫球—不是幾個,而是一次數百個。他和一個夥伴在一些理發店裏放置了彈子球機,這讓他每星期入賬5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365美元),17歲時,他以1200美元的價格賣掉了這項業務。他甚至有一輛勞斯萊斯汽車的一半擁有權,這輛車以每天35美元的價格出租。
這些生意比起今天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最小的收購目標來說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少年時期的經商體驗使巴菲特對商業有了一種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僅憑讀書或聽課是得不到的。
事實上,在沃頓商學院(巴菲特在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之前就讀的學校)時,19歲的巴菲特曾“厚顏無恥地說他比教授們懂得多”。根據他的一名同班同學所說,“沃倫得出結論說,他在沃頓什麼也學不到,他是對的”。
巴菲特還迷上了股票,經常去父親的經紀行,有時候還幫著往黑板上抄股價。他還開始畫股價走勢圖,試圖破譯它們的規律。11歲時,他第一次進入股市,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買了3股城市服務公司的股票。該股很快就跌到了27美元。巴菲特堅持到底,最後每股賺了5美元。此後,這隻股票一路飆升到了200美元。
其他孩子在課餘喜歡打球或閱讀報紙的體育版,但放學後的巴菲特喜歡琢磨股價表或閱讀《華爾街日報》。他的高中老師甚至從他那裏尋求投資建議。
盡管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股市,他的投資業績卻並不理想。他竭盡所能—“我收集圖表,讀所有的技術資料,還打聽小道消息。”他後來回憶說。但所有方法都不怎麼管用。他既沒有計劃也沒有係統……直到碰上了本傑明·格雷厄姆。
當他於195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去聽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課時,隻有20歲。但他已經是個老練的投資者了。他已經犯過很多錯誤,有過很多經驗教訓,經曆了大多數人直到三四十歲才會經曆的事情……
他已經閱讀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商業和投資著作—總共超過10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