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學生就是播種國家的希望。
一、大學生已成為當代最需要關注的群體
1.上大學沒能換來預期中的財富。
我國現有在校大學生2000多萬人,擴招至今,每年應屆畢業生人數已超過600萬。
大學生在13億國民中所占的絕對數量雖不算大,但卻有足夠高的關注度。因為600萬名大學生背後是600萬個家庭,即便按一家三口人計算,也涉及1800萬人。10年又會是多少?20年、100年呢?
觸動我們神經的,並不是今天的大學生讓我們多麼省心,恰恰相反,是他們在畢業時總是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而讓我們頭疼。
“畢業就失業”這個提法雖然是誇張了些,但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已經多年徘徊在2000元左右卻是個不爭的事實,這在一個30年來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高達8%的國家裏正常嗎?
不光是過低的工資水平讓大學生們感到心灰意冷,家長們也開始懷疑投資於高等教育是否值得,更何況每年的的確確還有數十萬畢業生四處碰壁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靠年過半百的父母來養活。
看來,上大學並不一定能為我們開啟一扇通往財富之路的大門。
2.快來關注、幫助大學生!
毫無疑問,大學生需要我們的關注和幫助。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同樣需要關注和幫助的群體,他們是農民工和下崗再就業者。
誰是我們應該優先關注和幫助的對象呢?似乎應該是大學生。為什麼?
農民工來自於農村,他們擁有與生俱來的資本——土地。有資本就有了退路,一旦在城裏沒工作或者嫌工作不好,他們便可以瀟灑地甩手不幹,以致屢屢搞出“民工荒”,讓珠三角地區無數作坊式企業關門倒閉!
下崗再就業群體也有自身的優勢——不光是他們有一定的工作經驗,而是因為這個群體大都是有家室的人,他們能深刻理解一份職業所帶來的穩定收入對於自己家庭的重要意義。因此,隻要這些人不挑三揀四,工作有的是。不信的話,你去和洋快餐店中那些年紀在40歲以上、踏踏實實地從事保潔工作的叔叔阿姨們聊一聊就能得到證實。這個群體真正的優勢在於他們很現實,沒有太高的期望值。
我們都在追求幸福。什麼叫幸福?幸福其實是一種心理感受,它的公式是:
幸福指數=需要被滿足的程度欲望(即期望值)
我們很容易發現:幸福指數公式中,分子越大,幸福指數越高,幸福感就越強;反之,分母越大,幸福指數就越低,幸福感就越弱。
比如,你希望的月薪是5000元,可你實際掙到的隻有2000元,雖然也勉強夠花了,可你會感到很幸福嗎?
同樣是活著,每個人的感受卻千差萬別,關鍵就在於人們的期望值高低各不相同。
農民工和下崗再就業群體不難找到自己的幸福,因為他們的期望值實在不高,每月2000塊錢的收入足以讓他們不再想入非非,而大學生們則不然。
調查顯示,大多數大學生認為自己的起薪應該在3000元以上,即便從事的是最常見的普通工作,比如出納、秘書之類。
然而對於大學生們的期望,社會又是如何反應的呢?遇到應聘時開口要高價的應屆大學畢業生,麵試官們大都會不屑一顧,用人單位對他們的評價高度一致——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當然有害,問題是:誰造就了眼高手低的當代大學生呢?
二、趕快把大學生們從高高的雲端拉回到地麵來吧
高處不勝寒,可我們偏偏把大學生們往天上抬。
1.萬千寵愛為哪般?
每年6月初高考的日子一到,成千上萬的準大學生們就會突然間引起社會的關注,從此便“萬千寵愛集一身”。他們被一個勁地往一乘無形的轎子上抬,育嬰箱的功能也越來越全。難道不是嗎?
·高考那幾天,建築工地不準夜間施工了,因為擔心幹擾考生,所以有的工地幹脆停工。
·忘帶準考證的考生可以坐警車一路暢通無阻地回家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