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勤學篇:從小培養男孩刻苦學習的精神(2)(2 / 3)

李密回到家裏以後,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破罐子破摔,他想,隻有做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有好的作為,才不會因為一點小事而被人誤解,所以,他決定發憤讀書。

沒有了生活來源,他隻能靠給別人放牛為生。每天早上,他都要把牛趕到山坡上去吃草,晚上再趕回去。為了能夠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讀書,李密每天出去放牛的時候都要帶著書本。趕牛的時候,他一手捧著書,一手拿著小棍子,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山坡上看書,甚至騎在牛背上的時候,他也在看書。就這樣,他讀的書越來越多,頭腦裏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沒多久,便已經可以看很深奧的書了。

由於沒有老師教,李密隻能自己邊學邊琢磨,每當聽說有學問高的人住在附近,他都要去向人家請教。有一次,李密聽說在緱山有一位叫包愷的名士,學問很大,李密便決定去拜訪這個人。

那天一大早,李密就騎著牛出發了。這一路上,牛駝著李密不緊不慢地向山上走,搖搖晃晃地,舒服極了。可李密卻沒閑心看風景,也沒閑心享受。隻見李密坐著牛背上的草墊子,把一部《漢書》掛在牛角上,竟然坐在牛背上一晃一晃地讀起書來。

正在李密聚精會神地坐在牛背上讀《漢書》時,有一個人騎著馬迎麵從他身邊飛奔了過去,李密竟然一點也沒察覺,仍舊在牛背上搖搖晃晃地讀書。

過了一會兒,那人竟然又騎著馬返了回來,快馬跑到他前麵,把他攔住了。那個人讚揚他說:“哎呀,這麼用功的書生,可真是不多見啊!你叫什麼名字啊?”李密這下才把眼睛從書本上挪開。他抬眼一看,哎呀,原來是越國公楊素,他在宮裏做侍衛的時候見過的。李密趕忙從牛背上跳下來,給越國公行了個禮,回答說:“原來是越國公,我是李密,曾經在宮裏做過侍衛的。”越國公問他:“你在讀什麼書啊?”李密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我在讀《漢書》。”

越國公楊素回到家裏,對自己的兒子說:“你們兄弟幾個,有這麼好的條件,可是我看啊,你們的學識和才能卻都比不上李密啊,那才是個勤奮好學的好孩子。你們一定要和他交朋友啊!有事多找他商量。”就這樣,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和李密成了好朋友,經常向他請教,遇事也常和他商量。

後來,由於隋煬帝楊廣不得人心,連大臣們都反對他,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也決定造反。他把李密請來當謀士,向李密請教推翻隋煬帝的方法。李密向楊玄感獻出了上、中、下三個計策。可是楊玄感嫌前麵的兩條好計策太麻煩,所以選了下策,結果他急於求成,最後失敗了,連李密也被捉住了。

為了脫身,李密在路上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和其他被抓的十幾個人,把身上的錢全都給了那些押送他們的官兵,讓他們去買好吃好喝,那些人喝酒喝醉了,李密他們就跳牆逃跑了。

李密逃跑以後,投奔了當時最大的起義軍——瓦崗軍。當時瓦崗軍的隊伍裏,大多是一些窮苦出身的人,小的時候家裏窮,沒有讀過什麼書,雖然有一身的本領,卻不會動腦筋想出好計策,而李密卻讀過很多兵書,有著豐富的知識,常常能想出好的計謀來,也會用兵,所以大家都心甘情願地推舉他做了首領。

牛角掛書的故事告訴我們,沒有知識的人遲早要被淘汰,隻有不放過每一分鍾的去充實自己,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才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所以我們把所有能利用的時間都利用起來,少看會電視,多翻下書本,這樣才能盡快地掌握各種知識,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聞雞起舞

——要想成就遠大抱負,就要及時振作起來

晉代有個名叫祖逖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是他的哥哥一手把他撫養大。那時候的祖狄是個調皮的孩子,他不愛學習,非常好動。

到了16歲的時候,他的國家到處都是戰爭,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祖狄這才發現自己的知識貧乏,為不能報效朝廷而覺得羞辱。於是他開始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從曆史中汲取了很多的知識,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他終於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

那時的首都是洛陽,他曾經去過很多次,那些與他交往過的人,都十分看重他,覺得他很有才華,能輔佐國王治理國家。於是,在他22歲那年,因為周圍的人對他的評價特別高,祖逖被推薦當一個大官。

但他沒有去,而是一個人去了司州做了一個小官。他在那兒結識了一個朋友叫劉琨,兩人關係非常好,白天一起吃飯,晚上一起睡覺。有公事的時候一起辦公,沒有公事的時候就遊山玩水,飲酒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