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年間。
徹底清醒了的李隆基苦笑。
誰又能想到一時的放縱,能給大唐引來那麼大的禍患呢。
虞美人:這哪是不知道,這分明是心存僥幸。
就覺得自己會是那個曆史的寵兒,是最特殊的那位,誰會翻車他都不會翻車。
覺得自己聰明絕頂,不是前朝那些蠢材,能把控住局麵。
虞美人隻想說,想啥美事呢。
隻要是人,就會有自己的軟弱,就看那些英明帝王,就真的永遠精明,沒有翻車的時候?
怕不是吧。
秦始皇,一個前沒有古人,後沒有來者,天地間隻此一位的帝王,不也是被方士們欺騙,看錯了趙高李斯,做夢都沒想到這兩位還敢絞詔的。
漢武帝也是,也是千古一帝,晚年不也鬧出了一個巫蠱之禍嗎。
不說這些離得遠的。
就稍微近一點的,女皇武則天。
封建王朝隻此一位的女帝,晚年不也辦了些糊塗事嗎。
有的時候真的忍不住感慨,有的時候,封建帝王命太長可真不是什麼好事。
就看看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趙構,清朝康熙乾隆晚年。
真就一個越老越糊塗。
……
[如果說,安史之亂前,李隆基的糊塗大多還跟百姓無關,隻是為大唐的破裂埋下隱患。
那麼,安史之亂時,李隆基的糊塗,那可真是要了大命了。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命入京覲見的安西節度使封長清到洛陽募兵,對抗15萬叛軍。
又令兒子李宛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帥征募河東、朔方軍隊迎戰安祿山。
封長清是善戰,但率領新募士兵都是市井之徒,沒經過訓練的那種,所以無法抵抗叛軍前鋒軍隊,接連失利。
後來封常清,高仙芝相遇,商量後決定利用潼關之險消弱叛軍,就下令燒毀多餘糧草,退守潼關。
這波操作,隻能說理智又合理。
當時潼關守軍,20萬,隻要後方穩住,潼關守住,長安問題就不大。]
貞觀時期。
李世民紅著眼,聽得格外認真。
心裏卻仔細盤算,覺得這把能衝。
可不祥的預感卻越來越重。
這把要是能穩住,那什麼安史之亂哪會用時八年之久。
秦朝。
嬴政批著奏折,抽空聽著天幕。
也冷笑。
反正自從聽說他大秦二世而亡了。
聽見就在想著,他家那個敗家子胡亥,對比這個唐玄宗又怎樣。
大概是好不到哪去吧。
就不知道天幕什麼時候能講到那個敗家子。
明朝。
朱元璋拉著他家太子,嘀嘀咕咕點評那個李隆基。
說著李隆基後麵的騷操作。
其實心裏也在打鼓。
因為他想起了天幕介紹他大明的時候,可是說了他大明可是出了個比肩徽欽二帝的貨色。
心慌。
永樂年間,朱棣表示自己也很慌。
同朱元璋一樣,也想起了他大明也有敗家子,還是自己的後代,忒嚇人了。
也不知道是他以後幾代。
能不能把他扼殺在搖籃裏。
……
天幕下,各朝皇帝憂心忡忡,天幕上,虞美人持續開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