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眾人:……

怎麼總感覺天幕在內涵什麼。

某朝代青年舉手,“這題我會,天幕用簡明扼要的言語,說明了華夏農業的重大改革,表現了天幕……”

這話是他從一個視頻的彈幕上看見的。

然後, 他又被弟弟強行閉麥了。

……

[在中國大一統局麵形成的秦漢時期,農具也進入一個更高階的階段,變得具有“強複合型”特征。

簡而言之,現在的農具變成技術活了。

需要那麼一點點技術。

西漢的耬車我們之前講過了。

我們這次把重點放在水車和唐朝的曲轅犁上麵。

先說水車,一種十分好用的灌溉工具。

它是華夏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許多人認為,水車的發明,是奠定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大家還是看圖,我們今天來講三種水車。

也就是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就好了。

水車,最早的文字記載,大約在東漢時。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在東漢末年,靈帝命畢嵐造“翻車”,這種車有已輪軸槽板的基本樣式。

又有一說三國時,魏國馬均也有對“翻車”的製造。

但不論“翻車“究竟首創於何人之手,在東漢到三國時期,“翻車”就已經出現,是可以肯定的。

可以視為中國水車成立的第一階段。

接著,第二階段,也就是唐宋時期,在這個時期,輪軸應用方麵有很大的進步,已經能利用水力為動力,作出了\"筒車\"。

隨後,隻要配合水池和連筒,就可以使低水高送,不僅功效更大,同時節約了寶貴的人力。

南宋張孝祥大讚:『轉此大法輪,救汝旱歲苦。』

可見此水車對農事幫助之大。這是中國水車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接著是第三階段,元明時期,對比第二階段又是一個很大很大進步。

具體表現為,在此之前的水車多少是需要人力驅動的,但現在不用了。

他們研究出了\"水轉翻車\"、\"牛轉翻車\"或\"驢轉翻車\",。

具體表現為,使原先隻用水力驅動的筒車,即使在水量較不豐沛的地方,也能利用獸力,彌補不足。

另外,\"高轉筒車\"的出現。更是讓地勢較陡峻,無法開發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有所開發。

怎麼樣,聽起來是不是超級厲害。]

虞美人的PPT做的很詳細,特別把每個時期水車改進的地方圈了出來。

[大家光看圖片,可能還是對水車沒什麼概念。

車高10米多,由一根長5米,口徑0.5米的車軸,支撐著24根木輻條,呈放射狀向四周展開。

一米大概是一個成年人兩跬的長度。

每根輻條的頂端都帶著一個刮板和水鬥。

刮板是用來刮水的,水鬥用來裝水。

接著,每次河水衝來,借著水勢的運動慣性緩緩轉動著輻條,一個個水鬥裝滿了河水被逐級提升上去。

臨頂,水鬥又自然傾斜,將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農田裏。

水車的巨大往往是有些超乎想象的,大的輪幅直徑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