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育種這種事情,還真就沒一個簡單的。
李登海最開始的育種之路更不是一帆風順,反而總頻頻碰壁。
無數次的實驗都以失敗告終。
在此之前,他更是經曆了晝夜不停的學習。
盡管學曆有限,也從來不放棄。
後來,他得了一個機會,獲得當地的推薦名額,得以進入萊陽農校學習。
進入學校後,李登海也沒有因此懈怠,反而廢寢忘食,用一年時間,就把原本要用四年學完的課程全部學習完畢!
老師看他如此努力,十分感動,並且送他了當時十分珍貴的玉米的實驗品種。
好,如今理論知識有了,玉米實驗品種有了,接下來總該順利了吧。
但並不是,李登海在高產玉米的研究道路上,先是記錄上百萬粒種子栽培實驗,發現平展型玉米雜交種很難突破畝產700公斤產量能力這個極限。
於是,他開始轉變觀念,選育葉片上衝、適於密植的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
學習、觀察、記錄、研究這四樣,在育種的工作中,總是要去做的。
在1978年,經過無數次地試驗,李登海終於培育出了玉米品種“掖單1號”。
畝產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600公斤,在那個時代引起了轟動。]
聞言,各朝代百姓瞪大了眼睛。
成功了,居然真的成功了。
太厲害了吧。
“還不是運氣,聽起來也沒那麼難嘛。”有讀書人小聲嘀咕。
卻很快被身邊的人一頓噴。
“嗬,你說不難,那你去做啊,在這裏說什麼。”
“就是啊,你也不看看天幕剛才說了什麼,一年內學完四年的東西,觀察了上百萬粒種子,做了無數次實驗,你看你自己能做到什麼。
別說觀察了,你長這麼大有見過上百萬粒種子嗎。”
小聲嘀咕的人沒想到自己的話能被聽見,還被旁人懟了回去,漲紅一張臉,最終也訥訥說不出一句話來。
最終以袖遮麵,跑了。
圍觀眾人見此,哄笑出聲,顯然,對於這種“天老大,我老二”的腐儒,他們也不爽很久了。
……
[“掖單1號”落地出來後,李登海並沒有因此滿足,接著,緊鑼密鼓的開始了“掖單2號”的研究。
他要研究更高產的玉米。
但北方冷的快,栽植玉米後,每年最多隻能收獲一茬。
而培育一個玉米品種的周期普遍都在8到10年左右,李登海等不起。
於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帶上團隊來到被業界稱為“天然溫室”的海南島上,攻關玉米品種問題。
也是自己這個時候,他觀察了上百萬粒玉米種子,發現“平展型玉米”的上限,轉而研究起“緊湊型雜交玉米”。
當然,這也跟“掖單2號”和“掖單3號”的高產有關。]
明朝。
相信自己在未來不久一定會得到玉米的朱棣,命人認真記錄,不可漏掉一個字。
自己心中則在疑惑,玉米原來也是分種類的嗎。
但這兩種,都是個啥啊,疑惑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