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1 / 2)

虞美人說著,也有些激動。

雖然對於這些,她之前就有一些了解。

但還是好激動,怎麼辦。

果然,追星還是要追這些科學家。

不僅能學到優秀的品質,還能順帶看一篇爽文劇本。

太快樂了!

[終於,在1980年,抗病新品小偃係列開始推廣,種植1.5億畝,相較於之前的,整整增產了60億公斤。

與此同時,小偃係列的其他良種也培育成功,累計70個,種植麵積多達3億,增產75億公斤。

不僅抗病,還高產,他31年的努力研究,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他也因為這項研究名聲鵲起,聲名遠揚。

那個時候,在農民間,更是流傳著一句話,“要吃麵,種小偃。”

因為“小偃係列”的研發,他成了無與倫比的焦點。

但李振聲仍保持謙遜的態度,即使雜交小麥的研究已經走上正軌,有人勸他說,“不必要這麼辛苦。”

但他說,“真正為我打分的,是農民。”]

秦朝。

嬴政都有些羨慕了。

後世怎麼什麼人才都有啊。

最有意思的是,政府好像也是全力支持。

他根本無法想象,一個31年才有進展的研究,自己真的會有那個耐心一直支持嗎。

應該不會的。

但仔細想想,還是要看到底是研究什麼的。

如果是對大秦有價值,有意義的……

31年……

若是嬴政知道後世的一句話,大概會說,這研究,比他大秦的命還長。

……

[李振聲其實一直有個遺憾,那就是因為小偃係列的研究時間太過漫長,未能早日解決糧食產量不足的問題。

就,大佬的境界,是我等凡人不懂了。

所以,李振聲打算,在接下來的時間中,研究一下各種顏色的小麥。

誒,是不是又懵了,講真的,我第一次看見的時候,也懵了。

仔細一看,才知道,原來李振聲的想法是,如果一個小麥的麥穗上有不同顏色的種子,科研人員就可以根據種子的顏色選出良種。

不需要進一步的實驗,如此便大大提高了小麥研究和種植的效率。

然後,不出所料的,他又成功了。

而且有研究“小偃係列”的經驗後,研究得更快了。

不過短短幾年,研究成功。

從此,依靠這項雜交技術,我國再次培養出50多個新品種,推廣麵積高達3億畝。]

各朝代百姓已經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如果真要說的話,那大概是,這樣的大佬,什麼時候他們這裏也能來一個。

到時候,別說31年了,62年他們也等得起,隻要能讓他們擁有那麼厲害的小麥。

……

[李振聲曾經說:“我甘心為科研獻出生命。”

事實上,他也確實做到了。

1985年到1987年,小麥培育進入瓶頸期。

在這幾年間,我國人民增長了5000萬,然而小麥卻沒有增長。

李振聲對此十分擔憂,與其他農業科學家日夜研究,前往各地的小麥種植基地實地考察,尋求突破口。

終於,在河南封丘縣,李振聲將中低產田經過改良,小麥產量從400斤增長到了1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