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李世民越是聽,越是皺眉。
他幾乎是沒法想象當時到底是個什麼場景。
糧草?沒有。
天氣?不行。
行軍?拖拖拉拉。
軍心,一點不管。
帶著一大幫朝廷重臣,皇帝說是禦駕親征,結果自己舒舒服服窩起來,讓一個太監領隊。
這場景實在是太荒誕了,以至於讓他覺得,這會不會是一本降智小說才能寫出來的劇情。
不過想想隋煬帝領軍的騷操作,宋朝那個趙光義的宋驢宗和陣圖。
就……
有的時候,皇帝禦駕親征還真不是什麼好事。
特別還是對自己心裏沒半點數的皇帝。
……
[後來,朱祁鎮又見到了鎮守宣府的楊洪,並命令楊洪隨軍同行。此時獨石馬營(交通要道)早已丟失,楊俊也早已逃回,楊洪卻隻字未向英宗提起。
而且,經曆了宣德朝和“三楊”時期,一定程度上確實是個安定的治世,但不得不說,奸細那是真不少。
反正那個時候,天氣不行,糧草沒有,要道丟了,奸細不少,軍心低迷,再加上豬隊友急著往前送。
朝臣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想著要不用一點非常規手段,先讓朱祁鎮回去再說。
謂:“今 天子蒙塵,六軍喪氣,無不切齒於振,若用一武士之力,捽而碎其首於駕前,數其奸雄誤國之罪,即遣將領兵詣大同,而駕可回也。”
但大家都比較愛惜羽毛,也害怕新的觸怒朱祁鎮,這事最終不了了之。
但誰也沒想到,這事居然還有反轉。
原來,之前死活不願意回去的朱祁鎮和王振在經曆過小規模戰役後,慫了。
又一聽,好家夥,也先又要卷土重來了,這還等什麼,趕緊走吧。
於是,他們選擇班師回朝。]
明朝。
朱瞻基聽著,都有些聽傻了。
不是,這……,他怎麼有些聽不懂了呢。
是天幕說的太跳躍了嗎。
等他捋捋。
首先,他們八月份行軍到大同,也先選擇誘敵深入。
然後呢,王振和他那個注定不會出現在世上的好兒子,就毫不猶豫入套了。
然後,可能是經曆了什麼,又有點慫了,選擇班師回朝。
這朝令夕改的,而且決策還能被一個太監左右,這可真不是一個皇帝該有的。
而且,奸細,軍隊,看來他還真的是對這方麵多有忽略啊。
話又說回來了,都選擇班師回朝了,這總不可能再鬧出什麼幺蛾子了吧。
所以,朱祁鎮帶出去的那些朝廷重臣,又怎麼會死。
……
[本來,班師回朝應該也算是皆大歡喜的一件事情,雖然就這麼回去了,有點像是辛辛苦苦走一趟,結果隻是一場鬧劇。
但也隻是這樣了,畢竟終歸朱祁鎮和王振不用再擔驚受怕,朝臣們也得償所願,軍隊也不用經曆腦殘領導的指揮。這不是皆大歡喜是什麼。
但臨了臨了,王振又開始整幺蛾子了。
他們八月一號到的大同,二號決定繼續向北行進,也許經曆了什麼。
《正統臨戎錄》中記載:“有也先到邊,將大同等處人馬殺搶回來,又於八月複領人馬犯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