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子,東漢之前,包括東漢自己,隻覺得精神一振。
他們就知道,隻要耐心等待,一定能如願以償的得到好消息。
西漢。
劉啟想著,頗為滿意的摸了摸自家兒子的豬豬頭。
忽略晚年莫名其妙發豬瘟這件事,這個兒子做的事情,還真是讓他越聽越滿意。
不錯,是個好皇帝。
就是對自己兒子也要好一點啊。
再一次被父皇摸了一把,少年豬豬:……
他已經不會再覺得莫名其妙了。
八成是天幕又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說到了他的什麼功績,讓父皇開心了吧。
對於這些,他倒是沒什麼意見啦。
但天幕以後能不能少說點他發豬瘟什麼的。
也少叫他劉豬豬。
他,有名字,叫劉徹。
再叫,小心我黑化給你看!
並不知道兒子在腦海中正在碎碎念什麼的劉啟,此刻摸著兒子的頭一搖一晃的,直把劉徹當成了個不倒翁玩。
……
[在東漢時期,南陽太守發明了一種水利鼓風設備——水排。
水排發現和應用,讓高爐中的溫度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冶煉的效率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圖紙我同樣放到天幕上了
而西方國家直到12世紀才出現了水利鼓風設備。
西周時期,我國擁有了冶煉生鐵的技術,生鐵的特點是堅硬、耐磨、鑄造性好,但脆,不能鍛壓。
春秋戰國時代,又出現了冶煉熟鐵的方法。
冶煉熟鐵時,是需要將溫度提到了1500多度,達到鐵的熔點使得鐵礦融化。
這樣煉出來的鐵,相對柔軟,塑性好,可以拉成絲,但是硬度不夠。
而到了兩漢時期,我國發明除了煉鋼的方法,還有兩種。
這樣煉出來的鋼,具有兩者共同的優點,不僅硬度強,且韌性好,是古代鑄造兵器的最佳材料。
而三者最直觀的不同,便是所含碳量。
生鐵的含碳量是較高的,超過了2%,熟鐵的含碳量則低於0.05%,而鋼的含碳量則介於兩者之間。
而漢代的人們,恰恰就是從實踐中發現了這一點,從而發明出兩種煉鋼方法。
第一種是將生鐵中的碳排出,叫做脫碳煉鋼法。
第二種是在熟鐵中加入熱滲碳,以提高熟鐵的含碳量,使之成為鋼。
總而言之,讓含碳量維持在一個恰當的區間,這便是能煉成鋼的秘訣。
東漢時期,老祖宗們發現,在經曆過反複的鍛打之後,就能使鐵獲得足夠的韌度和硬度,這便是許多人熟知的“百煉鋼”技術。
但無疑,這樣的製鋼費工費時,價格昂貴。
咳,在這裏說一些題外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原句是出自魏晉劉琨的《重贈盧諶》,“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
反正一看這百煉鋼就很硬就是了。
那我到底要說什麼呢,我要說的是,近些年,我國有這樣的一些突破,雖然不能讓鋼鐵成繞指柔,但能徒手撕開還是沒問題的。
因為它的厚度隻有0.015毫米,一根頭發絲是它疊起來六層厚,是不是特別薄。
這可是世界上最薄的手撕鋼,我國產的。]
虞美人說話時,帶著淺淺的嘚瑟情緒,頗有種不隻有你們在進步,我們也沒有退步的感覺。
秦朝。
嬴政:……
作為一個連怎麼讓鐵從農具變成武器都沒弄明白的老祖宗,嬴政表示:這很難評。
首先肯定一點,能被虞美人以這樣的語氣說出來的東西,對於後世來說必定是極其重要。
但對他大秦來說沒用啊。
所以,他是不是應該誇誇後世,誇誇虞美人,才能表示出老祖對晚輩複興精神的驕傲。
要不,誇一誇?
猶豫.jpg。
南北朝時期。
作為一個明確被後世厭惡的朝代,本以為他們會被天幕無視到死。
特別是這個時期,皇帝大多數都不靠譜,天幕就跟公放沒什麼區別,很少有屏蔽他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