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 第4章 豬的傳染病 副豬嗜血杆菌病(1 / 3)

•概述

副豬嗜血杆菌病,又叫Glasser\u0027s(格拉瑟)病,由副豬嗜血杆菌引起的豬的一種傳染病,主要表現為豬的漿液性或纖維素性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和腦膜炎,也可表現為肺炎、敗血症和猝死。

常見於4~8周齡保育豬;發病率可高達40%,嚴重時病死率達50%。

1910年由德國學者Glasser首次報道,呈全世界分布,是危害養豬業的重要的細菌性疾病之一。

•病原學

革蘭氏陰性短小杆菌,形態多變。

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屬。

菌落形態:小而透明,在血液培養基上無溶血現象形態:多形態,球狀,絲狀。

通常可見莢膜,無鞭毛,無芽孢。

美蘭染色呈兩級濃染。

生長特性:

需要煙酰胺腺瞟吟二核苔酸(NAD或V因子);

不需要X因子(血紅素或其它卟啉類物質);

血液培養基\\巧克力培養基\\葡萄球菌菌苔“衛星現象”;

該菌在一般條件下難以分離和培養,因而診斷比較困難。

環境抵抗力不強,幹燥環境中容易死亡,60℃下5~20分鍾可被殺死,40℃可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藥即可將其殺死。

血清型:15種(瓊脂擴散試驗)

——調查結果顯示,血清型4、5和13最為常見,日本、德國、美國、加拿大。

型特異性抗原:

——多糖(可能是莢膜或脂多糖(LPS)),對熱穩定很多分離菌的血清型不可定。

一些分離菌不表達足夠多的型特異性抗原,很可能還存在另外一些血清型。

致病因子:

莢膜(健康豬呼吸道分離的大多數HPs有莢膜,而從全身獲得的分離株沒有莢膜,體內傳代可形成莢膜,體外傳代莢膜則減少。)、菌毛、外膜蛋白、轉鐵結合蛋白、神經氨酸酶等。

•發病機理

豬副嗜血杆菌的有毒菌株→鼻內接種→

CDCD豬(剖腹產仔豬)→接種後12h→從鼻竇和氣管內分離出本菌(化膿性鼻炎、病灶處纖毛丟失以及鼻粘膜和氣管粘膜的細胞急性膨脹)(粘膜損傷,增加細菌入侵機會。);在扁桃體內→接種後30h→血液培養物中可分離出該菌(菌血症十分明顯,肝、腎和腦膜上的瘀斑和瘀點構成了敗血症損傷;血漿中可檢測到高水平的內毒素,許多器官出現纖維蛋白血栓。);→接種後36~108h→全身各組織內可分離出該菌。(多種漿膜表麵複製產生了典型的纖維蛋白化膿性多漿膜炎、多關節炎和腦膜炎。)

•流行病學

易感動物:

——隻感染豬,30~50日齡最易感。

傳播途徑:

——不同畜群混養,在豬群中引入新種豬;——健康豬可帶菌,上呼吸道共棲菌;

——主要通過空氣直接接觸感染,消化道也可感染。

影響豬生產的各個階段,以斷奶仔豬、保育豬多發。

•臨床症狀

潛伏期:2~5天。

——發熱(40.5~42℃),食欲不振,厭食消瘦,被毛粗亂,反應遲鈍。

——咳嗽、呼吸困難,腹式呼吸,疼痛(由尖叫推斷)。

——關節腫脹,跛行,顫抖,共濟失調。

——可視粘膜發紺,側臥,隨之可能死亡。

急性感染後可能留下後遺症:母豬流產,公豬慢性跛行。

應用抗菌素治療感染母豬,效果不明顯。

慢性病例多見於保育豬,主要症狀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難、被毛粗亂、四肢無力或跛行、生長不良,直至衰竭而死亡。母豬發病可造成流產。

•病理變化

腹膜、心包膜和胸膜:

——漿液性和化膿性纖維蛋白滲出物,以漿液性、纖維素性炎症為主要特征,嚴重時呈豆腐渣樣。

——波及腦膜和關節表麵,尤其是腕關節和跗關節。

——腹股溝淋巴結呈大理石狀,切麵灰白色,頜下淋巴結出血嚴重。

急性敗血病:

——少發,呈現發紺、皮下和肺水腫,乃致死亡。

——無典型的漿膜炎。

可能引起筋膜炎、肌炎、化膿性鼻炎。

•診斷

細菌分離培養與鑒定:

——選擇漿膜表麵物質、腦脊髓液、心髒血液、肺髒;

——5%CO2、胰蛋白陳;

——血液可以提高生長速度;

PCR:

多重PCR可區分毒株和非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