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 第7章 家禽的傳染病 鴨病毒性肝炎(1 / 2)

鴨病毒性肝炎

Duck Viral Hepatitis,DVH

一、概述

二、病原學

三、流行病學

四、臨床症狀

五、病理變化

六、診斷

七、防製

一、概述

·鴨病毒性肝炎是雛鴨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

·特點是發病急、傳播快、病程短、病死率高;

·臨床特征症狀是病鴨角弓反張,俗稱“背脖病”;

·病理變化肝髒腫大,並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出血點。

二、病原學

1. DHV分三個血清型型,即Ⅰ、Ⅱ、Ⅲ型,各型之間無交叉保護性。

2.I型鴨肝炎病毒是微RNA病毒科、禽肝炎病毒屬的禽甲肝病毒。

呈球型,無囊膜。

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被汙染的育雛室內至少能存活10周。

有一定熱穩定性。

對pH3、氯仿、乙醚、胰蛋白酶等都有抵抗力;

2%氫氧化鈉、2%次氯酸鈣、3%氯仿、0.2%福爾馬林等均可使病毒完全失活。

·Ⅱ型鴨肝炎病毒屬於星狀病毒科、星狀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基因組是正股RNA。

病毒可在雞胚中增殖。

可耐受pH3、氯仿和胰酶處理;

50℃加熱60min對病毒的感染力無影響;

·Ⅲ型鴨肝炎病毒分類、形態、大小、核酸及其理化特性與1I型相似。

病毒經鴨胚絨毛尿囊膜途徑接種鴨胚或雛鴨的肝或腎細胞培養物可用以增殖病毒。

可耐受pH3和氯仿的處理,但對熱敏感。

三、流行病學

1、(引進)病雛鴨、成鴨感染(隱性)、野生水禽,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2、在自然條件下主要發生於鴨,雛鵝也可感染。本病主要侵害3~20日齡的雛鴨,成年鴨感染後不顯任何症狀;雛鴨的發病率與死亡率與雛鴨的年齡密切相關。

3、主要通過汙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傳播,也可經呼吸道傳播。不經蛋內傳播;養鴨場鼠害促進傳播。

4、四季均可發病,但多發於孵化季節,飼養管理不善、鴨舍潮濕擁擠、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均可促進本病發生。

四、臨床症狀

1、雛鴨病毒性肝炎臨床上表現為病程短、發病急、死亡快等特點,臨床上往往在短時間內出現大批雛鴨死亡。

雛鴨突然發病,傳播迅速,2~3天後大批死亡,死亡率10%~60%,有時可達90%以上。

2、感染雛鴨首先表現為精神沉鬱、行動遲緩,跟不上群,然後出現蹲伏或側臥,隨後出現陣發性抽搐。

大部分雛鴨在出現抽搐後數分鍾或幾小時內死亡,死亡鴨多呈角弓反張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