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水腫malignant edema(1 / 2)

惡性水腫(malignant edema)是由腐敗梭菌經創傷感染引起的多種動物共患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以創傷局部發生急劇氣性炎性水腫,並伴有發熱和全身毒血症為特征。

本病分布於世界各地,我國也時有散發病例。

【病原】

本病的病原為梭菌科(Clostridiaceae)、梭菌屬(Clostridium)中的腐敗梭菌(Clostridium septicum),但也常從感染傷口分離到氣腫痘梭菌(C.chauoei)、產氣莢膜梭菌(C.perfringens)、諾維梭菌(C.novyi)、溶組織梭菌(C.histolyticum)和索氏梭菌(C.sordelli)。

據報道,惡性水腫病例中有60%可分離到腐敗梭菌,其次是產氣莢膜梭菌,而諾維梭菌、溶組織梭菌僅占5%。

腐敗梭菌為嚴格厭氧、菌體粗大、兩端鈍圓的革蘭陽性菌,無莢膜,能形成芽胞,有周鞭毛,培養物中菌體多單在或呈短鏈狀,但在動物腹膜或肝髒表麵上常形成無關節微彎曲的長絲或長鏈狀,這在診斷上有一定參考價值。

根據菌體及鞭毛凝集試驗結果,發現4種O抗原及5種H抗原,可將腐敗梭菌分為6個亞型。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極廣,各種動物的腸道內、糞便和土壤表層都有大量菌體存在,並可隨塵埃飛揚而各處散布。強力消毒劑如10%~20%漂白粉溶液、3%~5%硫酸、石炭酸合劑、3%~5%氫氧化鈉可於短時間內殺滅本菌菌體,而其芽胞抵抗力很強,一般消毒劑需很長時間作用才能將其殺死。

【流行病學】

大多數溫血動物均可感染本病。自然條件下以綿羊和馬較多見,各年齡均可發生。牛、豬、山羊、犬、貓較少發生,禽類除鴿比較易感外,其他禽種即使人工接種也不發病,實驗動物中家兔、小鼠及豚鼠均易感。

患病動物作為傳染源雖然不能通過直接接觸傳染其他健康動物,但能加重外界環境的汙染。

本病是典型經土壤傳播的疫病,易感動物常因打鬥、去勢、斷尾、注射、剪毛、分娩等造成外傷後感染環境中汙染的本菌芽胞而發病。尤其是創傷深並存在壞死組織,造成缺氧條件時更易發病。

本病一般為散發,但在斷尾、去勢、剪牙、剪耳號或預防注射時如消毒不嚴,則可能出現群發病例。

【致病機製】

腐敗梭菌通過分泌多種毒力因子致病,這些因子參與對機體組織的破壞。目前已確定的4種外毒素主要是a、β、γ和δ,其中α毒素為卵磷脂酶,具有細胞毒性、壞死、致死和溶血作用;β毒素是DNA酶,具有殺白細胞作用;γ和δ毒素分別具有透明質酸扇和溶血素活性,與組織溶解有關,它們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強,導致炎性滲出,並不斷向周圍組織擴張,使組織壞死。此外,腐敗梭菌也產生其他分泌產物而參與致病,如唾液酸

【臨床症狀】

潛伏期一般12~72h。

1.牛、馬

病初減食,體溫升高,傷口周圍出現氣性炎性水腫,並迅速擴散蔓延。

腫脹部初期堅實、灼熱、疼痛,後無熱痛,觸之柔軟,按壓時凹陷,有輕度撚發音,尤以觸診部上方明顯。

切開腫脹部可見皮下和肌間結締組織內流出多量淡紅褐色、帶少許氣泡、酸臭的液體。

隨著炎性氣性水腫的急劇發展,全身症狀加重,表現高熱稽留,呼吸困難,脈搏細速,發紺,偶有腹瀉,多在1~3d內死亡。

因去勢感染時,多於術後2~5 d,在陰囊、腹下發生彌漫性氣性炎性水腫,患病動物呈現痛,腹壁知覺過敏及上述全身症狀。

因分娩感染,患病動物表現陰戶腫脹,陰道黏膜充血發炎,有不潔紅褐色惡臭液體流出。